消費行為改變 老店也應求變
2018/05/19 10:01
中國時報記者簡立欣/台北報導
白木屋結束營業,高雄餐旅大學烘焙管理系教授級專技人員兼系主任廖漢雄直言「很可惜!」有別於一般民眾從口感、裝潢去評斷一家店,廖漢雄認為,主要是消費行為的改變,讓白木屋這種不是社區型、不走網購行銷、又未針對特定交通樞紐展店的連鎖品牌經營得很辛苦。
廖漢雄說,勞基法改變之後,勞退新制、人力培訓、客製化生產中心的生產成本壓力,都讓業者成本增加。何況現在消費者購買意願和以往不同,白木屋如果沒有創新,會被新的消費者遺忘,來客數就會降低,變成經營壓力。
圖為白木屋連鎖門市。(中時)
廖漢雄分析,首先是購買的便利性,以前白木屋是連鎖品牌,但現在統一、全家等大公司都來搶這一塊,像母親節、耶誕節超商都有固定合作廠商,或甚至自己就有廠,民眾走幾步就可以在超商訂到蛋糕,威脅到連鎖品牌蛋糕店。
同樣的道理,有些麵包店或糕餅店死心塌地跟著高鐵或捷運展店,通常都存活得很好,「不過當然首先你要先有品牌才能進駐!」廖漢雄說。
其次是網路購物的流行。例如新竹科學園區雖然購買力很強,但沒有時間消費,網購就會成為主要的消費方式,媒體報導效應也特別明顯。「你說這些工程師會特地開車臨店去買蛋糕嗎?當然不會。」
再者是消費行為的改變。廖漢雄舉髒髒包為例,大家吃它是為了自拍,「不是為了吃趣,更多是為了玩趣!」
廖漢雄說,白木屋如果是社區型的店,只要顧好社區就行了,但它是連鎖,又沒有大到像大企業那樣廠化生產。「他們老闆很在乎品質、愛惜羽毛,剛開始都是日本大師傅來研發,我替白木屋覺得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