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農場行不行?
記者鍾志恆/綜合報導
專營室內耕作的新創公司不斷籌集資金來擴充業務,並致力改變農業的面貌。■Indoor farming startups continue to raise money to grow businesses and have sought to reshape agriculture.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近年來興起一股從事農作的新創公司,在屋頂種植蔬菜,或把老舊工業大樓改為室內農場。但這些新公司提出供應在地市場新鮮蔬菜的目標,卻不斷遭遇現實商業環境挑戰。BrightFarms去年停止其在華府興建溫室計畫,因為申請取得執照過程已花掉10個月,並提前結束其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屋頂農場開發。FarmedHere在芝加哥市外舊工廠經營農場,但去年8月為修改經營策略而關閉6個月。
蓋溫室農場 成本高BrightFarms執行長拉德夫特(Paul Lightfoot)說,在城市屋頂樓蓋農場是「徒勞無功」。因為成本更高,要花更多時間取得執照。該公司已透過釋出股權以及項目融資分別取得2,500萬美元與逾1,500萬美元,目前正把重心放在城市外圍的溫室農場。
拉德夫特認為在城市進行農場計畫,不但發展速度極緩慢,還浪費投資人的錢。他強調在維吉尼亞州的城郊地區蓋一座溫室農場,花費約850萬美元,但若在華府要建設相同設施所投注成本卻高出20%。有創投基金撐腰的新創農業,試圖在大城市或周圍地區種植綠色蔬菜和香料植物,來重新打造農業面貌。
這個點子是讓城市農場能一年4季為本地提供蔬菜,減少從遠在加州或墨西哥輸入土地耕種農作物,在交通上的損耗和運輸成本。這種本地蔬菜供應本地需求,跟過去利用社區空置公園種植蔬菜以自給自足的規模完全不同。
像Gotham Greens Farms目前每年向餐廳、食品業和健全食品(Whole Foods Market)等有機超市,賣出逾2,000萬顆萵苣和綠葉蔬菜。高科技室內耕作要投入數百萬美元資金,精通混合耕作技術,如何配製肥料,利用費用高昂燈光和感應器系統去監測溫度、溼度和其他環境變化。
AeroFarms執行長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說,這極度需要科技應用。科技種植 縮短發育在2月重新展開業務的FarmedHere已放棄使用魚菜共生的種植模式,改以植物來源的有機施肥法。其執行長洛魏爾(Nate Laurell)說,魚菜共生看似是很棒模式,但其使用有機養分的過程過度簡化,因此要花很多功夫去管理魚的生態和化學變化。在改用植物來源有機施肥法後減少30%成本。
許多新創立的農業公司都選擇種植萵苣和香料植物,因為種植週期短和在人為環境下也能生長茂盛。Edenworks指出,該公司室內種植萵苣只要18到21天就可收割,較土地種植的28到35天來得短。其執行長格林(Jason Green)說,儘管室內種植可全年無休,種植週期短,提供本地客戶可減少運輸和倉儲等費用,但由於經濟正面對挑戰,公司計劃在第2座室內農場,以自動設施進行播種、收割、清洗、曬乾、包裝和貼標籤等工作來減少50%人力費用。
室內種植法可透過科技來降低成本,但健全食品的採購人員特魯斯德爾(Elly Truesdell)說,室內農場的水耕法所種植蔬菜和香料的風味,是難以跟土地種植的作物相比。儘管如此,他表示消費者仍願意多花錢去購買本地種植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