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變美積電?專家:無法複製

2024/12/31 09:07
中國時報記者柳名耕/台北報導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上任後,國內憂心台灣半導體產業鏈會不會在川普壓力下,陸續移至美國生產?專家分析,撇除戰爭等極端假設情境,台灣產業鏈不會被連根拔起,因人才、生產成本最為關鍵,況且後續可能沒有晶片補助法案。
 
川普在宣布上任後,將對加拿大、墨西哥加徵25%關稅,以及對大陸加徵10%關稅,目前有超過90%的AI伺服器在台灣組裝、生產,也讓台灣今年對美貿易順差有望達到700億美元,擔心會被川普的關稅大錘盯上,發生半導體產業鏈遭連根拔起的情況。
台積電。圖/中時報系資料照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在美國生產成本較高,且後續可能也沒有晶片法案的補貼,相信相關半導體業者如台積電,會滿足川普的要求,但是仍把生產重點放在台灣,並採取「以拖待變」策略,至2028年川普任期屆任,因為在亞歷桑那第3座晶圓廠預計2030年才落成,即使有第4、5座晶圓廠,也會在2030年之後。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林偉智直言,美國目前能做的是消弭台灣的先進技術優勢,與1980年代的美日廣場協議是不同的情況,因為美國還是需要台灣,但目前還沒有哪一方可以取代台灣的地位。
 
林偉智表示,只要時間拉得夠長、錢夠多,美國仍可以取代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鏈,但台灣的優勢在於產業聚落,美國想要讓台積電變「美積電」,所需的成本過高,且時間一定超過川普的4年任期,同時台灣也有地理優勢,位在第一島鏈是美國的重要援助,再來則是30年的技術底蘊以及人才的素質,因此在策略考量,同時沒有戰爭、灰犀牛、黑天鵝的極端情況下,不會有半導體產業大量外移的情況發生。
 
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指出,美國的建廠成本、營運成本都過高且供應鏈不完整,如果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被要求到美國設廠,一定會確保有足夠的訂單與市場,而目前相關晶片需求量最大的是大陸、其次是歐洲市場,美國只排在第3名。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