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區政策環評初審 通過

2018/04/19 09:11

記者邱琮皓/台北報導

環保署環評審查小組昨(18)日進行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環評初審會議,科技部預估,配合2021年產業轉型計畫後,在2030年,園區儲備用地應逐步擴增至600公頃,初審小組建議通過此案,將送環評大會討論。

科技部提出「2030年科學園區發展藍圖」,分析園區產業結構變遷、未來社會情境與科技趨勢,整理出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也就是既有產業聚落,像半導體、生物科技等強項仍有前景,未來將持續發展與強化,而新興領域,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軟體服務、智慧製造及精準醫療,則是產業再進化的範疇。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此為資料照。(洪安怡攝)

從營業額成長趨勢來觀察,科技部分析,未來園區結構積體電路仍是主力、精密機械、生物科技穩定成長,光電、通訊、電腦與周邊都是亟待新技術與應用的領域,2021年全球及台灣GDP將有超過50%貢獻來自「數位化」,未來園區有12個轉型方向,包括人工智慧電子應用、物聯網應用(穿戴裝置)、AR/VR、生醫光電、健康照護、微創手術、精準醫療、醫學影像、5G、智慧城市、機器人、以及水資源。

科技部表示,到2030年園區土地應逐步擴增600公頃為儲備用地,以因應部分已開發園區用地飽和情況。截至目前為止,現有園區可釋出僅140.31公頃。

由於未來積體電路、光電、生物技術、通訊等產業都是開發重點,科技部也針對未來園區規畫、產業進駐新園區時,提出園區水電、交通運輸管理、廢棄物管理、維護空氣品質、化學品使用管制及健康風險評估、永續綠色園區等七大規範項目,作為政策環評指標,並要求園區廠商配合科技進步而採用最佳可行技術(BAT),使得園區產業達到低耗能、低耗水、低污染排放、高資源利用率等效益目標。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會後表示,科技部還要補充說明,未來600公頃目的需求跟計算方式,在化學物質跟健康風險評估,也可以系統性的完整評估、管理。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