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30年前反杜邦 反的是無理的權威

2016/12/05 10:27

本報記者魏翊庭

「反杜邦的第一槍是我開的!」新北市經濟發展局長施威全卅年前是站在街頭的社運學生,反對杜邦在家鄉設廠;如今進入行政體制,他成為協助企業發展的經發局長。從反威權到進入政府體系,角色反差大,他說,「每個位置都是載具,可以做你覺得好的事情」。

一九八五年秋天,施威全是東海環科系大一學生,在報紙一角看到杜邦要在彰化鹿港設廠,開啟他關心社會議題的初衷。隔年寒假,他和四名同學在鹿港發問卷,「當時沒什麼看法,只單純想知道地方民眾對杜邦有多少了解?」

問卷收回後發現,地方對杜邦廠是否安全感到恐慌,卻沒人給答案,因此多半反對。地方發起反杜邦萬人簽名,「沒想到一群做問卷的學生成為第一批前浪,更沒想過地方事件竟變成全國焦點」。

開學後,施威全回到反杜邦現場,這時候已帶著反對立場。他說,反杜邦,除了環境問題,也不滿中央空降的政策,中央從沒思考過區域該怎麼發展,發現彰濱有空位就丟過來,「我沒有任何政治性,純粹就是關心家鄉環境。」

搞學運,學業荒廢,成績常常掛蛋,大五了還畢不了業,施威全心想自己是問題學生,以後不論去哪工作恐怕都不容易,唯有念書是未來出路,努力考上台大城鄉所。

二○○九年進入國民黨執政的陸委會服務,後來接任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副執行長。不少朋友問他,從反政府的社運學生,進入政府體系,「不覺得衝突嗎?」他表示,與其說他反政府,不如說是「反沒有道理的權威」。

進入政府體系後,施威全發現公民團體和文官竟是彼此不信任;他數度到太陽花學運現場,和抗議學生說,「可以和我公開辯論」。

施表示,他曾長時間在英國為華人移民解決歧視法律問題,在陸委會時也改善陸配問題,「可以藉由我的工作,改變他人的弱勢,是我追求的目標」。

從上街陳抗的熱血學生,到協助中小企業賺錢的經發局長,施威全說,如要給身分大轉變下一個註解,只有一句話,「我的關懷一直都很一致」。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