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效應 大台北感受晃更久

2021/10/25 09:17
聯合報記者潘乃欣、吳姿賢/台北報導
 
昨下午連兩次有感地震,震央宜蘭縣以外的台北市等區域,震度雖只有四級,但不少民眾反映「體感震度」感受搖晃非常劇烈。專家解釋,昨地震為深層地震,速度快的P波傳到地表時已大幅衰減,速度較慢的S波使人感受左右晃動。台北市則因距震央近,和宜蘭民眾同時感受P波帶來的上下晃動。
 
P波和S波都是地震波,中央氣象局曾在官網解釋,地震發生時,地表感受到振動,都是先由P波引起的短周期上下振動,隨後為由S波引起的短周期水平振動,最後是由表面波引起的長周期振動。
 

 

24日下午1點11分發生芮氏規模6.5有感地震。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說,此次地震深度較深,速度快、頻率高的P波傳到地表時已大幅衰減,頻率低的S波隨後跟上,因速度慢,讓人產生位移的錯覺,是民眾明顯感受左右晃動的主因。大台北地區民眾感受搖晃的時間更久,主因是台北為盆地地形,震度迴盪在盆地間形成「盆地效應」。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顏宏元分析,我國地震常出現在花東,這次震央位在宜蘭縣,離台北更近,以致大台北地區居民的感受幾乎等同震央居民,部分民眾較敏感,能接收地震發生時較快傳到地表的P波,感覺地表上下晃動。雖然晃動感劇烈,但震度僅四級,只會導致家中櫥櫃物品傾倒,不致釀成樓房倒塌等災情。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