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部貿易團來台賣農產 教我們的三件事

2019/04/25 17:25

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即時報導

美國農業部貿易訪問團22日至25日訪台,主要是銷美國的農產品,23日上午拜會農委會,主動提及萊克多巴胺美豬議題,昨天也參觀了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了解台灣消費需求。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研究發展組長蘇梅英表示,美國貿易團來台行銷美國農產品,想了解如何使用開發「符合台灣需求」的產品,了解台灣市場。

美國農業部貿易訪問團22日至25日訪台,主要是銷美國的農產品,24日也參觀了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了解台灣消費需求。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提供

蘇梅英表示,從這次美國農業部率團來台,以及過去幾年美國各州農民組織代表來訪的頻率顯示,台灣是美國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夥伴,台灣一年進口140萬公噸美國小麥(與台灣自產的稻米量相當 )、250萬噸的大豆以及 450萬噸的玉米,美國的農產行銷策略是成功的。

她表示,看看別人國家級的行銷策略,有些可以提供國內參考:

1、到標的國成立駐地協會:比如小麥協會、穀物協會、黃豆協會等,提供在地研究單位計畫資源進行原料開發利用,以符合該國需求產品類型及技術,加速擴散到產業,也不吝出錢出力訓練產業人才,辦交流辦比賽辦市場推廣。

2、帶領農民組織來台直接瞭解原料需求:比如市場要什麼規格,鮮食或加工用?面對面直接了解 ,直接選育品系栽植,種植出來後 ,再透過當地研究單位分析研發測試確認可行 ,投注經費推廣 。

3、分級與素材應用規格建立:好的原料怎麼用很重要 ,產業或消費市場要的是質與量穩定的原料跟產品。為維護穩定品質 ,美國投注資源,建立應用規格 ,使不同生產系統適用不同素材規格,業者各得其所 ;用了好用,把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起來,需求就固定了。

蘇梅英說,沒有不好的原料,只有會不會用,是不是用在合適的地方。外國人很會運用,先協助你起頭、研發、提供適當原料測試、幫你訓練人才,還作市場行銷,這樣成功機率怎會不大 。

她表示,適材適性,計畫種植很重要,鮮食的香蕉不要硬想拿來加工用,若要出口,品質穩定的半成品或加工品會是較佳的選項。而跨越貿易障礙的法規 ,稅等問題當然需要國家協助,做好全盤策略規劃,不要為了搶短線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人民才會有感。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