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災衝擊?米價漲幅創61月新高 主計總處:沒有缺糧問題
2021/04/09 16:27
聯合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主計總處9日公布三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1.26%,主因是國際原物料上漲,且去年低基期影響。其中國際原物料飆升造成進口物價指數及出口物價指數都結束近兩年下跌,年增率由負轉正。主計總處表示,去年油價基期低,要到六月後基期效應才會降低,目前國內物價平穩,沒有全面且持續、顯著上漲,因此尚無通膨疑慮。
至於三月米價漲幅年增率是4.77%,創61個月以上來高點,是否與旱災有關?主計總處簡任視察曹弘志表示,因為米價去年三月年增率是-1.26%,屬於低基期,加上今年廠商促銷比去年少,有些東部米調漲。但農委會表示,稻米庫存到二月底還有80萬噸,米價供應充足,至少可供八個月(一個月約十萬噸),絕對沒有缺糧問題。至於平均米價較去年月漲2%,還算合理範圍,不是因為旱災。
農委會表示,稻米庫存到二月底還有80萬噸,米價供應充足,至少可供八個月(一個月約十萬噸),絕對沒有缺糧問題。圖/聯合報系資料
曹弘志表示,3月CPI較去年同月年增率1.26%,主因是油料費、機票、成衣及肉類價格
上漲所致,但水果、通訊設備及燃氣價格下跌,抵銷部分漲幅;若扣除蔬菜水果類漲1.38%,並剔除能源後總指數(即核心CPI),漲幅1.07%。
原本主計總處預估三月CPI年增率可能較二月明顯上漲,但結果較上月跌0.59%,主因是農曆春節過後,旅館住宿費及國內旅遊團費價格回跌,保母費也因上月含節前饋贈而下跌,加上冬衣服飾折扣促銷。不過,油料費及蛋類價格上漲,抵銷部分跌幅。
油料費上漲,加上去年因為疫情低基期因素,造成三月的躉售物價指數(WPI)較去年同月上漲4.36%,結束22個月的走跌趨勢,且國內產銷物價指數年增率7.88%,更創99年7月以來新高;進口物價指數也較去年同月漲5.48%,同樣結束21個月的跌勢,由負轉正。
曹弘志表示,這個月最主要影響在於原油就漲32.81%,土石鐵礦砂等原物料也漲很多,除了去年下跌低基期,也因為國際景氣回溫,帶動原物料上漲,但目前國內整體物價仍平穩。
對於短期是有通貨膨脹現象?曹弘志說,要看國際原物料價格是否持續上升,從三月來看,原物料有升有跌,例如玉米升、小麥降、糖及橡膠也是跌,這幾天國際原油也較三月緩步下跌,因此還要再觀察。
他說,若未來國際原物料持續上漲,可能會增加廠商調整商品價格壓力,也會影響未來CPI走向。因此行政院物價穩定小組上月已請農委會密利注意大宗原物料價格及庫存變動,適時採取穩定物價措施,例如桶裝瓦斯價格凍漲等措施,另外也要看廠商吸收情形。
至於十七項重要民生物資,則較去年同期上漲1.61%,較上月的1.90%微幅下降,其中米價年增率漲幅最高,為4.77%、其次是蛋3.76%、雞肉3.55%,豬肉2.39%。
油料費上漲也帶動機票價格飆漲,加上需求變少,三月機票價格上漲24.98%,創有機票價格查價項目(民國71年1月)以來最高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