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島效應加暖化 台北市1年逾60天氣溫大於36度

2024/08/21 15:05
聯合報記者鍾維軒/台北報導
 
為提醒民眾注意熱傷害,台灣防災產業協會21日舉辦座談,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共同倡議「終止熱傷害」 ,並提出多項第一線勞工面對可能的熱傷害解方。天氣風險公司就提到,過去30年台北市年均溫持續攀升,至今提高約1.5度,其中因為暖化、聖嬰現象影響,以及熱島效應與盆地地形,台北市在2020年高於36度的氣溫多達64天,未來的每年夏天,都將是餘生最涼的夏天。
 
天氣風險公司經理李知航表示,過去30年,因為暖化及聖嬰現象影響,台北、台中、台南年均溫持續攀升,提高約1.5度,以2019至2020年均溫為近30年內最高,其中台北市因為盆地及熱島效應,高於36度的氣溫在2020年高達64天,且天數在近年明顯攀升,遠超過本身有海風調節的台中及台南。
 

 

台北市高溫逐年增加,其中2020年大於36度的天數多達64天。圖/聯合報記者鍾維軒攝影

 

而勞動部訂定4個等級的熱危害指數,以測量溫度、濕度及工作環境造成的熱壓力對人體熱負荷影響作為標準。天氣風險公司發現,各地熱危害達第二級的天數逐年攀升,其中台北與台中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台南則持平無明顯波動,近1年台北市約有30%的天數達到第二級熱危害。
 
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价巨指出,高溫傷害就像溫水煮青蛙,慢慢地出現在生活中,全世界高溫導致死亡的人數比其他災害都多,因此不能只談後端的保護,而是要考慮整體都市計畫,尤其氣候變遷對島國影響更大。
 
王价巨表示,都市規畫中留下的公園綠地非常少,都是建物基地,公園內還要放置各種設施,加上建商為了取得容積獎勵都會退縮建物留下人行道,導致騎樓逐漸消失,因此必須透過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調整都市計畫,透過建築物的外觀建立風廊,讓風能夠吹進城市降溫、社區留人行道做植栽通廊、家中避免使用高耗能設施,同時做到減緩與調適暖化。
 
流石防災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李志賢認為,一般人遇到風險只要遠離就好,但企業沒辦法,因此管理風險就成了選擇的藝術,意思是企業主面對高溫傷害風險,可以先預測有哪些可能面臨的風險,要準備哪些設備保護勞工,結合後端醫療搶救,才能讓勞工在舒適的環境中,安心、安全完成所有工作。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說,台灣可以借鏡日本,提供周邊環境指標,公布熱傷害指數,勞動部現行熱傷害相關法規,大部分都針對戶外,但室內也會有熱傷害,包括保全業者、設計裝修、鍋爐冶煉、景觀園藝都有可能,雇主應提供各項退熱設備、飲水,避免第一線工作人員產生熱傷害。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