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政策大變革!獎勵不限20年疏伐、產銷、友善納補償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綜合報導
22年造林政策推出重大變革。國內早期推動「全民造林」、「獎勵輔導造林」,20多年來提供每公頃約60萬元獎勵金,至今孕育4萬多公頃林地,不過20年到期後卻缺乏配套。農委會林務局今天宣布全新「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輔導獎勵期將不再只限20年,還將針對疏伐、產銷提供補償,預計下半年也將研擬環境補償,串起人工林資源與林農,並兼顧產業與友善環境。
國內造林計畫分為兩階段,「全民造林計畫」從1997年至2004年陸續推出,最後一批造林將在2024年到期;「獎勵輔導造林計畫」則從2008年推出至今,政府提供苗木、獎勵金,每公頃給予60萬元獎勵金,每年預算約5.6億,總計約有近3萬名林農參與。
農委會林務局今天宣布全新「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記者侯俐安/攝影
不過,究竟造林目的是為生產、水保、景觀或生態?由於長年目標不明確,政府難分流輔導。導致最後都只計算林木存活率,加上人工林需要適度疏伐,林木才會挺拔健康,國內的人工林卻常因缺乏撫育、疏伐配套,20年後林木品質常常細瘦不佳。此外,20年後林農要何去何從?若人工林可生產,產銷連結又要如何做?都成為政策盲點。
林務局長林華慶今天宣布全新方案,林務局以現行「獎勵輔導造林辦法」為基礎,除了繼續提供苗木、造林獎勵金及造林貸款,首度增加「撫育補償」,引導林農適度撫育疏伐,提升林木品質;由於台灣竹材資源也相當重要,這次也增加「竹類」撫育疏伐。
其次,新方案也鼓勵林農整併、調整產業結構,只要與產業化相關,可提供基礎設施、生產設備、國產木材認驗證補償、產銷履歷驗證等,可補償至少二分之一;資格則是造林地30公頃以上,或地方政府認定有特色的環境。除了林木生產,若有森林療癒、遊憩或林下經濟潛力,透過計畫書都能參與。林務局也網羅專家成立輔導團隊,協助林農撰寫計畫。
林華慶表示,下半年將完成「友善環境補償」,若林地位於土石流潛勢區,不適合發展林下經濟、森林遊憩,則會由政府提供公益性環境補償,此案適用於保安林或環境敏感地區。他說,推出造林新方案,盼能串起人工林資源與林農,進一步走向產業化,達成健康的人工林,也進一步提升國產材、更多元的森林服務價值,最後提升林木自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