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教室》全球貿易量有下滑嗎?
記者于國欽/綜合報導
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貿易組織(WTO)除了發布全球貿易值之外,也會發布全球貿易量,兩項數據雖都用來觀察全球貿易動能,但意義不同,貿易量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景氣。
■國際油價於1990年代大多低於20美元,1998年更跌至12美元,自2003年美伊戰爭後,油價一路上揚,上漲的藉口五花八門:石油工人罷工、油管破裂、北韓試射飛彈,甚至熱帶低壓形成,都足以讓油價狂漲。
多數人閱讀經濟資料,經常在概念上有加以簡化的慣性,例如去年全球景氣低迷,台灣出口連跌10個月,於是便認為全球貿易量必然也跌得唏哩嘩啦,事實上,根據世貿組織(WTO)的統計,去年全球貿易量還成長2.8%。千萬別拿著全球貿易量成長2.8%,就開始歇斯底里地痛批:「政府真是無能,你看全球成長2.8%,我們出口竟衰退12.1%。」因為貿易量、貿易值是兩回事。
全球貿易值 受油價影響去年全球貿易量仍有成長,但貿易值卻衰退13.5%,換言之,去年我們出口雖差,但還比許多國家好。許多人不免想問,何以貿易量、貿易值的走勢會如此南轅北轍?簡單講,原因就在於油價的變化。貿易值是貿易量乘上價格,去年貿易量雖仍有些許成長,但是隨著原油、銅、鎳、橡膠、小麥等原物料價格大跌2到5成,透過產業關聯讓多數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因此貿易值呈現兩位數的衰退。
觀察全球貿易與油價的關係,可以發現貿易量的變化較為穩定,而貿易值的升降幾乎是隨著油價亦步亦趨,起落無常。自2003年春天美軍攻打伊拉克,短短5年國際油價一路衝破50美元、100美元,甚至於2008年夏天曾直逼150美元,同期間全球貿易值年年以兩位數成長,但貿易量的變化卻不曾如此瘋狂,因為這根本是價格在作祟。
隨著2009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2012年歐債危機引發恐慌,油價走疲,於2014年9月跌破100美元之後,更一蹶不振,至去年底已跌至30美元。也正是這個原因,近4年全球貿易量雖仍有約3%的成長,但全球貿易值卻年年停滯,甚至於去年出現13.5%的衰退。
反映景氣 貿易量較準確有鑑於貿易值易受價格干擾,未必百分之百反映景氣(例如2008年全球景氣低迷,秋天發生金融海嘯,全球貿易值依然成長15%,而貿易量僅微升2.2%),因此研判全球景氣宜採用貿易量。貿易量與貿易值,雖只一字之差,其意義與內涵卻大不相同。
類似貿易量、貿易值這類易生混淆的例子非常多,近年論者經常批評台灣「薪資倒退16年」,嚴格講並不正確,統計顯示,我們去年每月經常性薪資38,716元,比1999年33,068元來得高,何來倒退?真正倒退的是「實質經常性薪資」,去年37,353元,與1999年37,277元相當。
還有經濟成長率,經常被講成GDP成長率,甚至GDP,這三者的差距就更遠了,GDP的單位是元,而非%,自不應把經濟成長率簡化到這種地步。以去年而言,我國的GDP是16.7兆元,經濟成長率(實質GDP成長率)是0.75%,而GDP成長率是3.8%。
實質GDP即以GDP除以平減指數(GDP deflator)而得,目的在排除價格的干擾,以呈現較純粹的景氣變化。另外,有關財政赤字與政府債務、生產總額與生產毛額,所得分配與財富分配,民間投資與金融投資,海關出口與國民所得裡的輸出等等,貌似而神異,皆是日常極易被誤用、誤解的統計,引用時宜留心,以免引喻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