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求改運 上市櫃企業掀更名潮
記者黃鳳丹/台北報導
上市櫃及興櫃公司今年掀起更名潮,統計迄今已有14家申請改名,其中,除臺灣工銀改為王道銀行、基因更名星寶國際外,其餘12家都是第2季才申請,成為台股萬點行情中另類的特殊現象。在華人文化中,改名被視為大事,這些已成功登上資本市場的公司為何要改名?背後都有一段特殊故事。
臺灣工銀因核心經營型態轉變,今年以王道銀行重新出發。圖/本報資料照片
市場資深人士指出,歸結上市櫃公司更名有「7大原因」,包含企業經營內容轉變求正名,被借殼或入主,發生弊案或醜聞想扭轉形象等等,但不論何種原因,或許可解讀改名是想改運,有些更被比喻是「易容術」。
第一種是企業營運內容轉變希望正名,像臺灣工銀因核心經營型態轉變,今年便以王道銀行重新出發,要成為虛擬通路為主的原生數位銀行。臺灣工銀在興櫃已長達13年時間,今年5月上市前特地改名。
此外,許多老字號企業早年擁有許多廠房,但隨環境變遷而本業沒落,紛紛轉向開發土地資產,像是大魯閣纖維近年轉型商場開發,7月1日起正式由紡織股改掛貿易百貨類股,並把公司名稱中「紡織」二字拿掉,近日更宣布轉讓旗下高雄草衙道購物中心6成股權給新光三越百貨,積極朝百貨零售、休閒娛樂領域發展。
另一種為與同名企業區別而更名,像基亞疫苗改成高端疫苗,則是為與母公司基亞區分,並有意申請上櫃。另基因國際生醫10年來已3次易主,從醫美整形大亨徐洵平等人入主達鈺,改名為基因生技,而後因捲入「胖達人」內線交易風波,社會形象敗壞,去年底再被星寶電子及陳思羽以3.8億收購51%股權,今年申請改名星寶國際。此外,連年虧損的訊利電前經營團隊涉違反證交法,近2年大動作處分資產、引進私募、經營團隊全面更換,今年申請換名昇益開發。另普格科技改名凱柏實業、力瑋實業更名慕康生醫,及昶洧更名淳紳(2001年上市原名力武電機,2011年改成雷風,2013年再改昶洧,此次是第4度改名),都屬被借殼案例。
專家表示,被借殼公司幾乎都會改名換姓,此類多數是原公司經營不善,新業主將完全不同業績灌進來,多數並「正名」為借殼企業名稱,等於是舊瓶裝新酒。借殼股股價幾乎都有一段劇烈波動期,散戶也樂於追求借殼題材,但專家也提醒投資人,股價最終仍是反應其基本面,因此對實際經營內容與未來發展,仍應審慎看待並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