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參與」實質很狹隘 公民咖啡館聊什麼

2016/05/31 10:15

記者黃意涵、柯伶穎/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台後,各局處舉辦各種公民參與活動,但部分題目卻遭外界質疑不必花錢召開公民咖啡館或工作坊討論,有市議員提醒市府「不要為做而做」,應討論有關公共政策層面的議題;但也有議員認為,簡易題目較易培養民眾參與意願。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汪志冰質疑,許多場次都須上網報名,但銀髮族有可能上網報名嗎?偏偏這群人也許就是最了解地方問題的一群人,很諷刺的,柯市府為擴大公民參與而拋出公民咖啡館,實質上卻反而是狹隘的公民參與,「自己打臉自己。」

市議員戴錫欽也呼籲市府,不要為做而做,雖然公民咖啡館不一定非得要討論「大事」,但至少也要是有關公共政策層面的議題,若只是為芝麻綠豆大的事情勞師動眾,有點浪費資源。不過,民進黨市議員王威中反而認為,並非所有民眾都有參與經驗,若透過一些較容易、軟性的題目,可以培養民眾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學習,但若此種類型題目比例太高,恐引發為辦而辦的聯想。

產業發展局長林崇傑表示,還是希望有公民參與,讓大家把想法說出來,像一般提案只會說要做「意象」,卻無法說出要什麼意象,民眾透過討論過程,可以產出比較活且符合大家期待的結果;地政局長李得全也說,不要關起門認為自己該怎麼做,蒐集來的意見,若可行就列入施政參考,民眾不用擔心意見消失。

交通局長鍾慧諭表示,以往市府到地方舉辦說明會,若有反對民眾,則意見較難溝通,但公民咖啡館或工作坊,每桌約10人坐在一起,由桌長帶領大家討論,一起寫出意見、找出共識,是比傳統說明會更好的意見交流方式,也能理性討論。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