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天坑頻傳?專家提解方:施工落實三大關鍵

2023/08/23 15:44
聯合報記者郭政芬/綜合報導
 
新竹縣竹北市今年發生3起天坑事件,台北市短短3個月出現的第5個天坑,引發全國譁然,土木技師專家建議,避免天坑發生應落實PDCA標準流程,針對大規模的工地應在施工前審查施工計畫,施工期間請第三方公正單位到現場查核。此外,針對道路施作應先體檢道路下方狀況,盡快建立3D管線的圖資等。
 
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拱祥生說,首先要避免天坑發生應落實PDCA(Plan-Do-Check-Act)的標準流程,意即計畫、執行、查核、行動,他發現竹北的天坑事件,工地的開挖深度都超過20米,建商開挖一定規模以上工地,建議應比照雙北、台中市作法,施工前應審查施工計畫,考量更周全,此外新北市更要求施工期間,請第三方公正單位到現場查核是否與施工計畫相同來把關,查核相當重要,工地應彼此查核監測與設計資料,遇到問題就要改善。
距離新竹縣政府僅300公尺的光明六路與縣政七街,8月20日上午出現一個長6公尺、寬3公尺、深度近3公尺的「天坑」。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其次,工地開挖壁體分成止水性與非止水性,建商應了解在地的地質條件,對應所搭配的擋土工法,一開始就要選擇正確。
 
第三、除了開挖有可能造成天坑之外,針對道路的施作應有短中長期的思考,短期應比照鄰房現狀鑑定,針對開挖周遭的道路,事先做非破壞檢測,體檢道路下方的狀況,也可釐清責任,尤其在雨季,更應掌握道路的狀況。
 
以台北、新竹的天坑來說,都是在雨季期間發生,因此在雨季前普查重點路段,不能只看表面,目前竹北因為沒有共同管道,將導致不同單位施工時,回填方式都不一,將可能有殘餘的孔洞,這些都會積存一些水,一但雨水滲入後,恐形成破口,路徑形成後,就可能掏空或造成天坑。
 
中期則應建立3D管線的圖資,有部分縣市已經實施,能夠精準掌握道路下方管線孔徑大小、位置,才能充分管理,現今多使用平面圖,可能會標錯位置。長期改善方法一定要做共同管道,道路問題才能夠釜底抽薪。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