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的矛盾 周浩談大同造城難題

2016/07/03 09:40

記者許文貞/台北報導

連續兩年獲金馬獎肯定的紀錄片導演周浩(見圖,楊彩成攝),日前來台訪問,為紀錄片《大同》宣傳。這部由BBC出資的紀錄片,記錄中國大陸山西省大同市前市長耿彥波在2007年到2013年期間,為了達成「文化大同」的願景,拆遷民宅重建古城的過程。昨(2)日下午周浩在一場對談中,首度公開談論拍片的矛盾和掙扎。

過去在新華社、南方周末擔任記者的周浩,分別以《棉花》和《大同》獲得2014年和2015年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在《大同》片中,周浩花一年多的時間每天跟拍市長耿彥波,也從不同角度拍攝人民對於拆遷的想法。

紀錄片播映後,引起各方不同迴響,大同人看《大同》懷念耿彥波,西方世界看《大同》,卻覺得不可思議,對都市計畫和拆遷安置的議題有不同看法。「我不會簡單地決定立場,因為一旦只簡單地站在某個立場上,將來一定會被駁倒。」

周浩在片中交織矛盾的橋段,例如民眾在為拆遷而陳情的同時,也有趁機牟利的小奸小惡。耿彥波拆除14萬戶住房的背後,也有復興文化、長遠發展的願景。

周浩認為,紀錄片僅是媒介,他盡力呈現許多角度。「但我自己沒有結論。雖然每個人都有觀點,我願意把我的觀點放在後面一點,不是非得把它說出來不可。」「最難的不是拍攝,而是關係。」周浩說,雖然要接近受訪者,但他也不能跟受訪者太親近,不然不好拍。

「我想,他們願意相信我,應該是因為我有所為有所不為吧!我不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我拍了多少、有多厲害,而是為了促進了解和交流。」

然而周浩也自承,已有10年的記者經驗,他明白「沒有一張照片值得付出生命」。為了避免太出風頭,周浩甚至不出席去年金馬獎頒獎典禮。「畢竟當事人還在台上,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我沒必要消費這部片。能跟這樣的人打交道,一次次拍不同的人,我已經很開心了。」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