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堂/國宅、合宜住宅、社會住宅有何不同?
國宅是早年政府為了解決弱勢族群住的需求,而衍伸出來的產品,最早可以回溯到1970年代,台灣經濟蕭條,於是政府在1976年的時候頒布「廣建國宅計畫」,由政府直接興建住宅,大量供給房屋給社會,推出了自1976年到1981年的6年興建計畫,接著還有第1期、第2期國宅計畫,目的就是要大量興建國宅。
而最早國宅售價是參考周邊行情再打折來出售,跟後來的合宜住宅略有雷同之處,同樣也會給予一些限制條款,諸如購入後,要居住滿1年才能自由出售等。不過,到後期因為資金、土地等因素取得困難,國宅售價經過轉手後也沒便宜到哪去,引起民怨,政府便在1999年時決定停建國宅,國宅管制條例也在2015年時廢除。
而近期,台灣民眾最熟悉的便是前一波的「合宜住宅」,再到近期政府廣建的「社會住宅」。其中,合宜住宅是在2000年的時候,政府所推出的健全房屋市場方案,由政府標售土地給民間廠商,並且規定售價上限後,得標建商再出資興建、銷售,為一種類BOT的售屋形式,目的是要一改過去國宅產品給人建築品質不佳的形象,提供價格親民又兼顧品質的居住環境。
目前台灣合宜住宅有板橋浮洲合宜宅,以及機場捷運A7站合宜宅,符合資格的民眾,可以用低於行情的價格購入新房,但同時也有轉售限制,如浮洲合宜宅10年內禁止轉售,A7合宜宅則是5年內禁止轉售。
雖然合宜宅無法善盡善美,但在房價高漲的當下,若有多個房價相對親民的購屋選擇,對民眾來說也是一樁好事。可惜過程中發生弊案與糾紛,這也讓合宜住宅黯然走入歷史。
而社會住宅則是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喊出的住宅三支箭其中一箭,目的是透過廣建只租不賣的社宅,讓符合資格的民眾,在還沒存購買房資金時,能先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到房子,藉此減輕民眾的生活負擔。
(撰文:陳舒曼 圖片:好房網資料庫)
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