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迺夜市!走逛新舊街 拜訪你不知道的士林

士林1
▲讀過士林發展血淚史,站在芝山岩惠濟宮前的廣場俯瞰台北盆地,別有一番感觸
 
 
走出捷運劍潭站,很難不向基河路對面預計今年就要完工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多望一眼。星期天下午,荷蘭大都會建築事物所(OMA)首席設計師庫哈斯設計的那顆曾被笑稱「皮蛋」的圓球體,豔陽下燦燦發光,士林夜市入口黃昏之後才會有人潮出現,趁著熱鬧之前漫步其間,反而是另一種風景。
 
 
士林媽祖廟見證古今興衰
 
我們熟知的士林夜市,是以大東路與大南路為縱橫軸線向外拓展的國際觀光市集。沿著白天的大東路走,你才不會錯過百年老店許聚茂藥房那幢老房子,它在大南路交叉口上,從藥房亭仔腳前拐進大南路不久,就是士林3大廟之一的國家第3級古蹟慈諴宮。
 
慈諴宮前有3座戲台並排興建,這在台灣是絕無僅有的派頭,士林夜市附近的大東、大西、大南、大北等馬路與通衢,就是以慈諴宮為中心點闢建起來的,這座「士林媽祖廟」到底有多重要,可見一斑。我在100多年前遷建至此的慈諴宮虎門附近牆壁上,找到一塊日治時代昭和12年媽祖廟重修時立的碑,碑上有段文字是:「先民卜地於下樹林,開拓新街稱霞樹林,後更美其名曰士林,而於街之當中劃為廟址」。
 
這幾段文字,描寫的就是橫跨上百年的士林開拓史,而碑文一開始寫道,「本宮於昭和2年至12年與舊街神農宮一同進行改建」,瞧,還有條舊街和神農宮呢!可見慈諴宮這一帶的士林還不夠舊,這裡只是士林的「新街」。舊街和神農宮在哪裡?在劍潭站的下一站,紅線捷運士林站附近。
 
 
穿梭巷弄體驗時空交錯
 
搭了捷運到士林站,從1號出口出站,就是南向與北向高架捷運軌道下方那個原住民市集,穿過廣場,就是中正路,從當時的北淡線鐵路往西走,穿過文林路後有間光華戲院,是間放首輪國片的電影院,戲院早在10幾年前就歇了業,如今已改建成經營產後護理中心的新樓宇。如果往東走,過了中山北路就是士林官邸了。
 
與官邸為鄰的代價,是早年的限建,這也是中正路南北側的房子大多長不高,巷道與建築也還保留上世紀紋理的原因之一。走進捷運線旁那條窄窄的福壽街,兩側多半還是2層或3層透天厝,福壽街底接的是前街,這可是清代士林最熱鬧的一條馬路。彎進前街43巷,在彎彎曲曲的巷子裡穿梭,不經意還會找到清朝留存下來的土埆厝、三合院與古井,那種時空錯置的感覺伴著依稀聽得到的捷運列車行駛聲,實在很奇妙。
 
我打開筆電,找出1928年的台灣堡圖。從圖上可以發現當時士林最大的聚落,就在1901年通車的淡水線鐵路右側福德洋圳到雙溪沿岸地區,整個地區稱作舊街或芝蘭街,福德洋圳後來加了蓋,變成了馬路,就是我腳下的前街,繼續往東走,或是從某段迷巷裡鑽回另一段前街,都會看見士林最古老的廟宇——神農宮。
 
士林2
▲慈諴宮的遷建,見證了漳泉械鬥的一段悲劇與重生故事。
 
 
神農宮前仍是老士林模樣
 
神農宮最早叫芝蘭廟,原是1709年福建漳州府人渡海,自從淡水登岸,再溯河到現在新光醫院附近一處叫「魔神仔溝」的河岸建屋開墾後奉祀的土地公祠,30多年後,這些墾民再遷到現在的舊街地區時,主奉的已經是更大神格的神農大帝,廟也改了名。
 
神農宮旁的舊佳里辦公室裡放了多塊石碑,最古老的一塊是乾隆57年刻的。台北市士林區公所編印的《芝蘭街300年》那本手冊把這些碑文做了整理,發現士林的半部歷史都寫在這5座古碑裡。然而每一個地方信仰中心,都是當地最熱鬧的地方,神農宮一帶卻還是士林人記憶裡4、50年前的模樣,廟前的阿公宜蘭三星清冰、饅頭店與阿林切仔麵裡裡外外,都還是老樣子,也絕少看見本地人外的面孔。
 
我一面仔細端詳古碑裡的記載,一面和廟裡的耆老們聊著。「福德洋圳從外雙溪那邊流過來,很深哪!」「阮阿母都在那裡洗衣服。」從小生長在這裡的何銘鴻說,圳會一直往郭元益、華榮市場那邊流去,從前廟的南邊整片都是田,一直延伸到中正路,後來政府為安置印尼僑民,蓋了華僑新村,才改變了這裡的地景。
 
 
前街後街宛如靜止的時空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李清志在華僑新村裡住過一段日子,他在「搬家的人生」一文中寫道過,華僑新村的住戶背景多非常有趣,他家隔壁是海軍總司令的家,對面住的則是經營萬金油的東南亞華僑。走進華僑新村之後,你會發現這個一縱五橫的街巷組成的大社區只有靠近中正路的一個出入口,就如李清志說的,社區四周圍牆環繞,竊賊進來了,也很難找到其他路線逃脫。
 
因此,華僑新村和神農宮附近的前街、後街一帶是2個世界,雖然彼此鄰接,卻沒有依存與互動關係,導致這一段士林舊街的發展,在上個世紀就靜止了。這一切,除了限建,除了華僑新村的封閉性格局,更與台灣歷史上的漳泉械鬥有緊密的關係。
 
士林3
▲華榮市場不只是一座包羅萬象的菜市場,更是尋找老品味與老味道的最佳去處。
 
 
漳泉械鬥讓新舊街命運大不同
 
來自福建漳州與泉州的移民,在台灣爭地、爭產、爭水權,從乾隆晚年開始就不斷發生械鬥事件,從彰化打到台中、新竹,再打到台北。台北的泉州人集中在艋舺、北投等地,漳州人則落腳在士林與板橋等地區,1859年那年的漳泉大械鬥,戰場一路從板橋林家花園延燒到士林,泉州的同安人攻進了芝蘭街,燒了一大半房子,漳州人勢孤力薄,逃上了芝山岩避難。械鬥後,許多漳州人也不整理殘破的家園了,就搬去了下樹林埔地,也就是慈諴宮一帶造了新街,從此新街繁榮了,而舊街則衰微了。
 
聽了神農宮前的地方耆老說了這段血腥的故事以後,我帶著沈重的心情,走回士林捷運站前的公車站牌,搭上了206路公車就往芝山岩去。這是小時候偶爾會與父親上去走走的地方,當時哪裡知道這座小山丘上發生過幾次悲慘的歷史事件?
 
日本人統治台灣之後,拆掉漳泉械鬥後漳州人建造的南隘門,改建成120階階梯的百二崁,上面蓋了座芝山巖神社,又在開漳聖王廟內創設了芝山岩學堂。不過神社在日本戰敗後被國民政府拆了,改建成紀念前軍統局長戴笠的雨農閱覽室,芝山岩學堂後來輾轉搬到文林路去,變成士林公學校,又改制成了士林國小。
 
爬上百二崁,雨農閱覽室旁有棵老樟樹,有300多歲了,應該是台北盆地最老的一棵樹。老樹附近的同歸所裡,就埋了眾多漳泉械鬥,與更早之前林爽文事件裡戰死在芝山岩上的無名屍。
 
從同歸所後方的步道往上爬,可以到芝山岩最高點,海拔52公尺,約15層樓高,俯瞰是情報局與雨農國小,遠眺則是陽明山,同歸所前方的步道則通往清光緒16年重建完成的3級古蹟惠濟宮,惠濟宮前方是個視野無比開闊的大廣場,你可以俯瞰大士林地區,遙想當年漳泉械鬥的拼殺場面,或是大口吸氧就好,我想,後面那個選擇會讓你輕鬆許多吧?
 
士林4
▲站在「新街」的大西路、大北路口,眺望遠方的劍潭山。
 
 
芝山岩中西美食大比拼
 
芝山岩附近有許多好吃的美食與小吃,永慶房屋忠誠直營店店長林宏彰第1個挑的,就是至誠路二段小羊公園對面,每天淩晨3點營業,早上8點前就收攤的阿婆肉包。「這家生意超好的啊!可惜人手不足,阿婆現在不賣包子,只賣饅頭,她的芋頭饅頭好吃到連林志穎都經常來買。」
 
林宏彰繼續細數:「阿婆肉包附近還有家Faust Pizza,是一個外國人開的,地點有點偏,但是生意好到嚇人。至誠豆漿店就在仰德大道口下方,環境不怎樣,但生意很好,蛋餅和韭菜盒,都好美味。巴登烘焙房在至誠路一段,靠福林橋頭,窯烤麵包非常好吃,此外,福華路上廣澤擔仔麵的魯肉飯遠近馳名,炒的也都是手路菜。」
 
 
郭元益糕餅連蔣總統都愛
 
這天,我在造訪巴登烘焙房後,順著福林橋從外雙溪北側走回南側,從中山北路5段699巷繞進去,順著走,又走回了神農宮前的前街,我得加快腳步,以免誤了與郭元益食品第5代接班人,副總經理郭建偉之約。
 
郭家開台始祖郭龍,西元1708年就從漳洲渡海來台,1867年,郭元益第1代郭梁楨就在郭元益食品文林路現址上經營起糕餅鋪,但是直到第3代郭欽定,生意才算穩定下來。郭建偉說:「郭元益會發展起來,都是因為爺爺(郭欽定),他很有生意頭腦,又愛做餅,發明的冰沙餡餅透過奶奶在士林紙廠上班的親戚,打進了當年士林最大企業士林紙廠,爺爺把做得最好的餅都挑給士紙,而士紙送的禮都給有頭有臉的人物,在名人效應發酵下,郭元益的餅名聲就打開了,當時的蔣總統還會請侍衛長來買,久了就變成我們家老主顧。」
 
士林5
▲芝山岩的西隘門建於道光年間,由唭哩岸石與觀音山石鋪砌,是當年泉州人攻打漳州人時拼戰最激烈的地方之一。
 
 
中正路小吃飄香半輩子
 
從前,郭元益食品前的亭仔腳是每天早上農夫從金山、陽明山上挑農產下山,準備送往慈諴宮前方人稱「鬼仔市」的士林市場叫賣時中途歇腳休息的地方,郭欽定都會準備茶水給這些莊稼人,阿林切仔麵搬到神農宮旁之前,也在這個亭仔腳擺攤,郭欽定還特別拉了條電線,供他做生意用。這些年努力讓老字號呈現出新面貌的郭建偉說,「曾祖父過世時,爺爺還籌不出錢讓他下葬,是士林的鄰居們湊錢買棺木的。等他事業穩定後,心心念念的就是幫助別人。」
 
郭元益食品斜對面天主堂旁的人行道上,至今還可以看到有20多年歷史的挽面一條街,往南走,轉回中正路,市場口以利泡泡冰店門口擺攤擺了數十年的甜不辣、臭豆腐,是士林在地人半輩子都牢牢記著的好味道,連首富郭台銘都會來光顧。除了臭豆腐與甜不辣,華榮市場裡外的郭家蔥油餅、三福排骨、豬血湯、士林大香腸都是郭建偉從小吃到大的美味。
 
 
弧形動線專為防禦而設
 
大半個8月都是烈陽曝曬的日子,到了黃昏,還熱得發暈,我沿著文林路走回大東路北端士林公民會館前的圓環,想趕去幸發亭吃蜜豆冰,卻被士林公民會館旁的德福診所絆住。這是一幢仿巴洛克風格的紅磚外牆老建築,房子左後方有個隘門,像城門的通道一樣,穿過之後就接上小北街22巷,循著弧形的紋理走著,竟繞回了慈諴宮。
 
這就是漳州人從舊街搬到新街之後,為防禦泉州人來犯做的特殊設計,一有警報,男丁就可以迅速從四面八方往慈諴宮前集結備戰。
 
幸好,漳泉械鬥後在漳州大家族──板橋林家釋出興建義學,教育雙方子弟等善意後逐漸弭平了,剩下的,也許只剩夜市裡攤販的地盤之爭,但是相比之下,也就微不足道了。天黑後,我走回士林夜市最熱鬧的大東路段,逛街人潮擠得水洩不通,錯個身都難。我一點抱怨都沒有,走過新舊士林一回,不論你從哪裡來,都會珍惜簇擁在一起的感覺。
 
 
(撰文、攝影:楊欽亮)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