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寺廟、小吃到古蹟…… 板橋府中站再發現!

板橋府中站1
▲慈惠宮是板橋百餘年來的信仰中心,四周也一直是板橋最熱鬧的地方。
 
撰文、攝影:楊欽亮
 
走出府中捷運站1號出口,豔陽天周末午後往「非常熱區」漫去的逛街人潮10幾秒裡就可以吞沒你。此時,我怔怔地站在板橋農會大樓前方朱銘的銅雕作品《牛耕年豐》下往北望去,我的右側是從前的台北縣政府,左側是日本大正時期就有了的那排商店街,再遠,就是慈惠宮的牌樓。雖然現在的板橋和以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幸好總是留了許多線頭,你還是能認得的。
 
我和文壇知名女詩人顏艾琳從柏油路底下流淌著上百年歷史大安圳的東門街口穿過南門街,就進入了前台灣首富板橋林家在清朝咸豐5年建造的「枋橋城」城內了。過了馬路,你應該會先遇見慈惠宮牌樓下的眼鏡行,在新府路與縣民大道交叉口板信銀行大樓落成以前,這間小店面曾經蟬連新北市地王許久,店面不是別人的,每月收租的正是慈惠宮。
 
從眼鏡行沿著南門街往館前西路走,這一路都是珠寶金飾與婚紗禮品店,叫「婚紗一條街」。顏艾琳說,有些店是她板橋中山國中同學家開的,那些同學的家裡都很有錢,當年就經常全家一起出國旅遊了。再往前逛過去就是湳雅夜市入口,傍晚後我們再去逛逛。
 
30年前一起玩音樂的呂金龍從小住在慈惠宮後方大東街上,慈惠宮是當年尋去他家連棟透天厝頂樓練團室時必須認得的地標,否則在這個正北向建築物和馬路不多的街廓裡,迷路會和在附近吃到絕頂滋味的美食一樣容易。才從任教的小學退休不久的他回憶說:「小時候的南門街就跟西門町一樣熱鬧,當時除了南門街上的環球戲院,還有林園、中央、中國和板橋戲院,都在東西南北與小東門5個城門裡。」
 
 
板橋府中站2
▲慈惠宮初建於西元1750年左右,採傳統歇山頂三層三進式屋型,雕梁畫棟,華麗精緻。
 
逾百年的信仰中心 慈惠宮香火鼎盛 
 
房子越住越老舊,但是廟卻越拜越旺。慈惠宮早年還只是一間木造的媽祖廟,如今已經香火鼎盛,成為全台灣最有錢的廟宇之一,除了這廟一直是板橋發展百餘年來的信仰中心外,也和板橋林家及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有關係。
 
從府中路與南門街口附近的廟門口走進慈惠宮,一樓本殿主神天上聖母旁的偏殿奉祀五路財神,這個偏殿的位置正是當年郭董擔任板橋派出所警官的父親郭齡瑞帶著一家住了9年的廂房,據說童年時的郭台銘喜歡在媽祖神位桌底睡午覺。慈惠宮改建時,風水師說這間廂房是財位,便規畫成了財神殿。如今每年郭台銘都會找一天回來為小時候朝夕相處過的板橋媽祖上香,之前「媽祖託夢選總統」,就是到慈惠宮參拜時說的。
 
走出慈惠宮大門口,跨過府中路就是宮口街,慈惠宮多年前買下街口的公寓2樓,挖空後做成戲台,每年農曆1、3、7月媽祖遶境或酬神時都有歌仔戲班演戲,可惜媽祖誕辰剛過,沒趕上隔著府中路看戲的超現實場面,要看,就得等7月了。
 
 
板橋府中站3
▲老板橋城區美食名店既多又有故事,圖為「林員大粒肉圓」包了筍丁、鳥蛋、瘦肉的招牌肉圓。
 
庶民小食好精采 黃石市場臥虎藏龍
 
走進宮口街,就是下港有名聲的黃石市場了,你一定要空下肚子,才不會抱憾而歸。街口左邊的葉記肉圓賣清蒸的肉圓,這是北部較不常見的手路,是呂金龍推荐的美食,最令顏艾琳著迷的卻是府中路中段上的林員大肉圓,那是個小攤子開進大遠百美食街的傳奇。
 
後菜園街十字街口上的高記生炒魷魚和隔壁賣蘿蔔糕的攤子是一家人,都說沒吃過生炒魷魚等於沒來過板橋,所以就算經常要排上好久的隊,就乖乖排吧!繼續走著,兩側店家賣的都是檔次不差的女性服飾精品,當地人說宮口街與交會的後菜園街上早期賣的都是來自日本的舶來品,如今舶來品沒那麼稀奇了,也買得到五分埔批來的貨,但是檔次與傳統市集相比還是高了些。
 
中直街(就是現在府中路)、宮口街、後菜園街、文昌街形成的街廓,銜接了慈惠宮與林本源園邸兩個府中地區的歷史地標。後菜園街本來有間漂亮又氣派的三合院,是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奏請鋪設鐵路,負責新庄海山口到桃園龢崙口這段工程工事監督的劉嘉輝宅第,鐵路完工後清廷賞了官職給他,劉嘉輝直到日本統治台灣時代還被列在紳商富戶之列。這間三合院後來拆了,改建成中國戲院,但20幾年前戲院也關了。
 
如今在這個熱鬧了百餘年的街廓裡漫步,和在其他百年老街行走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你看不到整齊劃一的紅磚外牆,看見的卻是一整個街廓5、60年代樣式的4樓連棟公寓店面,偶爾有宮口街與後菜園街口那幢稍見雕飾的建築,也只是驚鴻一瞥。枋橋文化協會理事長莊文毅是老板橋人,他無奈地說,這裡是板橋的商業區,房價與地價都貴,面對這麼大的商業利益,古蹟文化保存就微不足道了。
 
 
板橋府中站4
▲擁有50多年歷史的板橋黃石市場即將拆除改建。
 
談板橋發展 不可不知林本源家族
 
真的想一窺老枋橋尊貴華麗的18、19世紀歲月餘韻,我們也只能循倉後街和文昌街走,直到撞見一堵堵又高又長的古牆,那裡面就是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了。林本源園邸只在每月第1個星期一、除夕及初一休館,除了參觀園邸外,每天還有4到5個時段可以在解說人員帶領下,走進從前林家人起居的三落大厝參觀。如果運氣好,說不定還會遇上親自擔任導覽員的林家後人。
 
板橋的歷史和林本源家族的家族史息息相關。莊文毅的工作室在館前西路另一座古廟接雲寺附近,太太林秀美曾經在林家花園整理多年史料,並培訓導覽志工。從協會所在的館前西路160巷步行1、2分鐘就到了板橋的「母親之河」—湳仔溪畔。
 
17世紀起大陸東南泉州及漳州兩地漢人陸續移民到台灣,漳州人來得晚,台北盆地裡只剩士林、內湖、枋橋、土城與漳和(中和)可供開墾。當時這塊肥沃的土地上住的是平埔族擺接社與武朥灣社人。「1720年,本來從漳州渡海到台中大甲開墾的林秀俊有了積蓄後,到台北開發,他先在新莊和大加納堡(現在台北市中心大部分地區)開墾,接著向官府申請入墾平埔族擺接社的擺接平原(板橋、中和與永和)。」林秀美說:「林秀俊發現擺接平原只有現在的公館溝和湳仔溪2條水源,於是從土城外媽祖田的大嵙崁溪取水,修建了大安圳,花了10年完成現在板橋地區的水利系統,灌溉1千多甲地,板橋因而成為北台灣重要穀倉。」
 
 
板橋府中站5
▲漢人進入擺接平原開發後,在現在接雲寺前公館溝上搭了座木橋通行,位置約在府中路斑馬線附近,這是板橋地名的緣由。
 
台灣僅存完整園林建築 林家花園列國定古蹟
 
我循著林秀美的指點,騎著自行車沿著對岸就是浮洲的板城路旁綠帶南行,在位於板橋客家籍家族江家古厝舊址附近新建的津渡橋旁,找到湳仔港土地公廟,這是間「廟中有廟」的土地公廟,也是擺接平原上第一座廟,河運興盛的時候,枋橋這座穀倉的稻米等物產會在土地公廟附近的湳仔港搬上一種叫戎克船的中國古帆船,沿湳仔溪北行2公里,接上大漢溪後運往新莊港碼頭。
 
乾隆年間,板橋林家開台祖林應寅渡海來台,在新莊落腳,後來兒子林平侯也跟著父親的腳步來台。林平侯是林家發跡的重要人物,他先做運米生意,把米運到中國閩浙沿海,加上取得食鹽專賣權,賺了大筆的錢。有了錢他就買土地,還回大陸捐官,做了廣西柳州知府,告老還鄉後又回到台灣。
 
但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漳州人與泉州人械鬥得厲害,來自漳州的林家在泉州人大本營之一的新莊經營得辛苦,於是搬到現在叫大溪的大嵙崁,大量購置田產,成了台灣首富,甚至修築了保護家產的城牆。林秀美說,1840年漳泉械鬥,枋橋的漳州人感到勢單力薄,需要林家這樣的仕族保護,就派代表到大嵙崁邀林本源家族到枋橋開墾,給了極好的條件,林家便在地勢高等原因下挑了現在林家花園這塊地,先蓋了租館「弼益館」與林家人住的三落大厝,又在1853年的漳泉械鬥後沿公館溝蓋了枋橋城,自己訓練上百名「丁勇(武裝部眾)」在城牆上巡守。
 
這些城牆與城門都在日本人統治台灣時以阻礙交通為由而拆除了,枋橋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改成板橋,而林家人並沒有在比美中國江南園林的林本源園邸裡住上太久,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後,富麗堂皇的樓閣與精雕細琢的花園還被軍人與軍眷上千人占用許久,後來林家把花園捐給政府,三落大厝保存了下來,但最後蓋好的五落大厝則改建成現在府中路上的17層大樓「林園春曉」。
 
 
板橋府中站6
▲林家花園方鑑齋前的大水池上蓋了一座戲台,當時就懂得透過樹蔭與水波的聲波折射,營造絕佳的音場效果。
 
矮房變高樓!板橋地貌大躍進
 
顏艾琳曾經獲周錫瑋之邀擔任過台北縣文化局顧問,國中2年級時父親買了府中路上當時新北市唯一高於10層的大樓「林園花園廣場」頂樓,然後又增建了1層閣樓。她讀詩、寫詩,拿過的獎和出版的詩集不計其數,文壇朋友都去閣樓泡茶飲酒,看著腳下魔幻一樣的板橋林家傳奇故事,聽著遠方板橋火車站傳來的汽笛聲。她就在這個視野一望無際、夏天可看遠方山脈奔雷與滿天星斗的地方,住到1996年成了新嫁娘的時候。
 
「一個人要豐厚,環境真的很重要,板橋住了好多文人雅士,我家樓下是橫街,後面是湳雅夜市,裡面有舊書店,板橋那些舊書店太精采了,都是我搬來後的驚喜。」當時林家五落大厝還沒有拆掉,她坐在書房就可以看到這群古建築物屋頂的馬背與山牆最後身影,今年初顏艾琳的媽媽把房子賣掉,搬到台北去,但總還是習慣回到府中路給一位老牙醫看牙,只可惜顏艾琳記憶裡那些舊書店都已不復存在。
 
我一個人沿著早年多是林家農地的中正路兩側北行,造訪久違的「435藝文特區」。這裡本來是早年板橋十二埒「篤行新村」,房子是當時海軍總部兵工興建的,一式的黑瓦屋頂與竹片砌牆,別有一番味道。前高雄市長韓國瑜與立委陳雪生都住過這個眷村。陳雪生曾經回憶說,篤行新村旁邊就是大漢溪土岸,眷村小孩想去對岸的新莊看電影,是會游泳過去的。
 
然而大漢溪兩岸每遇颱風來襲就要淹水,1959年的八七水災,1963年的葛樂颱風就都重創了篤行新村,韓國瑜一家因此搬去了壽德新村,其他篤行新村的眷戶則分別搬到台貿九村與土城長風三村,而篤行新村人去樓空後,也就漸漸被遺忘了。如今由篤行新村變身而來的「435藝文特區」已經成為熱門景點,我連著兩個假日到訪,都要花好一番功夫才找得到停車位。
 
然而我是真心喜歡這裡的氛圍的,好多人全家一起來,就在有面大國旗的司令台下的馬卡龍草原上野餐,退輔會1964年興建的中正紀念堂是座仿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四根柱子採用的是古典建築中的多立克柱式,既氣派又宏偉。
 
折返不久就要被拆遷的湳仔溪畔土地公廟時,天已漸漸暗了下來,不遠處的湳雅夜市已經傳來遊客的喧鬧,我一面思量著要先吃蚵仔餃、旗魚黑輪、麻油雞還是藥燉排骨土虱,一面卻走向剛被拆除的「逸馨園」廢墟。經營了20幾年的逸馨園是一個世代板橋人的回憶,老闆江信東是江家古厝家族的後代,縱使有這樣的身分,也無力改變逸馨園命運。
 
消失的風景一去就不復返了,在每幾個月就會少掉幾個風景的老板橋散步,很難不走個幾步就回頭望望。
 
板橋435藝文特區司令台前的馬卡龍草原。這裡本來是「篤行新村」,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和現任立委陳雪生都住過這個眷村。 楊欽亮 / 攝
板橋435藝文特區司令台前的馬卡龍草原。這裡早年是「篤行新村」。
 
板橋府中站7
▲湳仔溪旁的福興宮是板橋地區第一座廟,如今還看得到當年那座石造土地公祠。
 
板橋府中站8
▲湳仔溪是板橋的「母親之河」,新北市長侯友宜上任後大力整治,已經逐漸恢復昔日丰彩。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