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故事裡!齊東街這樣走逛最夠味

齊東街1
▲位在260年歷史齊東街旁的齊東公園,像是銜接今昔的任意門入口,公園裡的石頭溜滑梯如今在台北市已不多見。
 
1月初連著下了幾天雨,難得放晴,齊東公園裡一隻錢鼠不知從哪裡竄了出來,又一溜煙鑽進了樹洞。上午10點,齊東街53巷上的亞歷山大椰子、黑板樹、芒果樹,與公園裡20多棵肯氏蒲桃,都精神奕奕起來,等著陽光從豐美燦亮的葉子間隙灑下,落在屋頂的棧瓦與油綠綠的草坪上,把那些陸續整修好的一幢幢日式建築喚醒。
如果你在華山文創園區洶湧的人潮裡聞過紅男綠女身上各種香水與古龍水味道後,再穿越忠孝東路二段的斑馬線,從種了兩棵大榕樹的街口走進齊東街,最好換上另一種心情與呼吸的節奏。如果你在行前好好做過功課的話,就會知道自己正散步在200多年前台北城東門外最早一條馬路上,因為它這般特別,所以10多年前已經被台北市政府劃定為聚落風貌保存特定專用區。
這條路在清朝的時候叫作三板橋街。在地的周家族人在後來找到的地契裡,證實了從乾隆皇帝的年代起,這邊就是從艋舺到錫口(松山),再接河道以渡船運送米糧物資到雞籠(基隆)港的米道。
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後許多年,大約從現在新生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忠孝東路一段以南,及仁愛路一段以北的地區,被劃為「幸町」;往北,是「樺山町」,往南,就是「東門町」。從前,東門城外杳無人煙,後來日本人陸續蓋了眾多總督府宿舍,人才漸漸多起來。
從遠流出版社出版的《1927年版本台灣地形圖集》中,你可以很清楚地從一張地圖上看到三板橋街出了「幸町」之後,接上現在的八德路一段,然後筆直通到基隆河畔松山庄,再往南港、雞籠去,這條標示為「縱貫道」的馬路兩旁除了中崙等少數聚落與縱貫線鐵路外,只有一望無際的水田或穿插其中的灌溉水圳。
 
齊東街2
▲齊東街53巷是日本統治台灣時代的幸町職務官舍集散處,兩側都是大樹與重修的日式建築。
 
齊東街從清代即存在 橫跨日治日人官舍林立
 
好一個白衣蒼狗多翻覆,滄海桑田幾變更。如今的齊東街不過450公尺長,但因為它是彎的,從街口看不到街尾,但是會看到「七間仔」遺址那個三角窗。
七間仔是以前齊東街的另個地名,指的是這一帶早年臨街蓋起的7間厝,最早住的是耕田與種菜的農人,後來有了樺山驛站(華山火車站),住的就多是華山町(現在的華山文創園區一帶)裡的酒廠或貨運行工人,當然,也住過興建那些日式建築的「胡添登木業」木工師傅。10餘年前7間厝才被拆掉,蓋了現在你沿街看到的那些房子。
到了三角窗那家靠「澎湖海鮮,每日空運」烹調出名氣的「曉琳食堂」,如果你向右轉,在忠孝東路二段64巷口的綠地,很有可能碰上年輕時從萬華嫁來,就再沒有搬離過的齊東街「雞婆媽媽」褚陳寶貴正在裡頭整理花草,她會告訴你這裡所有的故事。
「開咖啡館那間(華山老媽洋行XLOFT8 studio)1940年代是華山戲台,廖瓊枝(歌仔戲資深藝人)和宜蘭幫會來唱歌仔戲,民國45年有天大家看戲看到一半失火了,後來才蓋了現在的販厝。」這塊綠地兩邊是廢棄的庫房,褚陳寶貴說,「以前樺山站下的貨會送來這裡,這裡是米倉與雜糧倉,遠一點是鹽倉,再過去,一直到杭州南路那裡,就是日本時代的田中鐵工廠(今醒吾大樓、杭南郵局等地)。」
如果你沒有在曉琳食堂轉彎,就會走到齊東公園,這裡也是53巷與齊東街交口,從齊東公園往巷尾望去,右側是正準備進行委託營運管理招標的幸町職務官舍群當中五棟整修好的日式房舍,左側的53巷11號則是被指定為古蹟,現在由中華古琴學會經營的台北琴道館,台北琴道館後方還有一棟歷史建築,經營台北書畫院。如果你碰見了紮髮髻、著道袍的館主也不用驚訝,他的確就是以前旅行者三重唱的袁中平。
 
齊東街3
▲齊東街53巷11號的台北琴道館是台北市政府市定古蹟,門口這棵芒果樹也被列管保護。
 
齊東街53巷日式宿舍群 台北少見留存木造建築
 
我的朋友華山人風雲文史工作室張揚小時候住在這一帶,他的許多同學甚至就在這些老房子裡出生與成長。他回憶說,從前一進入日式宿舍區域時,迎面而來的就是燒柴的香味,居民們撿的柴都囤積在門口,成了一座座柴塔。張揚說,「每家院子都有防空洞,每家都種有1株以上與眾不同的家樹,不同樹生長出不同的蟲,每戶都有獨特的蟲可以抓。」
台北琴道館與台北書畫院外的院子裡頭有好多棵參天巨木,大門口的芒果樹與柿子樹將近3層樓高,冬日裡依然鬱鬱蔥蔥。
兩幢房子在同一個院落,但是風格與年代不同,台北琴道館是西元1930年蓋的,建築物是和洋折衷風格,屋頂用日本黑瓦與鬼瓦收邊,牆面用透氣的編竹夾泥的工法,地板抬高60公分,在日本本土都不多見。入口玄關左側的牆板板材是珍貴的牛樟木,屋裡鋪了90乘以180公分榻榻米的座敷,還擺了多張各有來路與典故的古琴,是齊東街一帶格局最大、修復功夫最精細的房子。
從台北琴道館門口穿越剛剛修復完成的日式宿舍區,就是鼎鼎大名的齊東詩舍了。詩舍大門口其實是在濟南路上,從前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高官宿舍,台灣光復之後,變成後來當過參謀總長的王叔銘等人的官邸,要在王叔銘離世後許久的2009年,它才變身成現在的「詩的復興基地」。從詩舍門口跨過濟南路再走一會兒,就到了泰安街上的市定古蹟—李國鼎故居了。
李國鼎是科學園區重要推手,也是翻轉台灣經濟的重要人物,如果你也經歷過那個時代,記得這個人在你人生裡貢獻過什麼,那麼到故居來憑弔一回,必然不虛此行。屋子裡外讓我印象深刻的事物很多,包括一封封李國鼎與妻子宋競雄來往的書信、壞了卻捨不得換掉的椅子,和屋子後方那棵高聳入雲的台灣南洋杉。
 
齊東街4
▲李國鼎在1935年興建的這棟房子裡住了20多年,院子裡本來種滿了妻子宋競雄最愛的玫瑰花。
 
幸町街區信步而行 走讀老街廓的美好篇章
 
沿著濟南路西行,2001年停刊的《自立晚報》報社已經改建成了住宅大樓,倒是旁邊的華僑大舞廳還在。出身自立報系的媒體朋友回憶,報社員工少說有近千人,舞廳又多是風姿綽約的舞孃,文人碰上舞小姐,尷尬與趣事說也說不完。
舞廳斜對面杭州南路口的建築基地,幾年前因為建商強行移走上頭的「幸町百年伯公樹」而爆發過衝突。曾經擔任雲門總經理的資深音樂人鄧廷琤小時候住在這一帶,他回憶說:「50年以前濟南路上有家榨油行,載花生來榨油的牛車多到一路排到杭州南路那頭。」
當時紹興南街上的堀川溝仔尚未加蓋,鄧廷琤和玩伴們會小心翼翼走過橫跨上頭的水管,翻過台大法商學院(後來叫台大社會科學院)圍牆,去找僑生丟棄的信封,泡過溝仔水後把郵票撕下,貼在學院圍牆上風乾、放進集郵冊,這些往事至今鄧廷琤還歷歷在目。
陳水扁、馬英九與蔡英文三任總統都在台大法商學院度過學生歲月,在日本統治時期,這裡是距今剛好100年前創立的台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行政大樓、大禮堂等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流行的紅磚與洗石子搭配的典雅建築都有百年歷史。走在校園裡,觸目所及都是迴廊、拱柱與清水磚,在5年前社科院搬回台大校總區後,除了歷史博物館借用的那幢名建築師王大閎設計的圖書館大樓外,老建築大都隨之被鎖進了歷史,很多時候貓比遊人還多,反而多了一份淒美。
大門口的日本風格警衛亭小巧趣味,門前的徐州路是台北市最有味道的馬路之一,兩旁的樟樹枝椏不約而同地向徐州路上空歪歪斜斜地插去,冬天也有放晴的時候,紅磚道上走著,一抬頭看見的都是樟樹葉半掩著碧藍的天,微風吹著,就算已經在老幸町街區走了1、2個小時,也不覺辛苦。此時,你可能已經來到徐州路、中山南路口了,向左拐去,是台大醫院大門,再往前走就是東門了。
 
齊東街5
▲濟南教會是18世紀歌德式風格建築,大門上方玻璃窗與一旁拱窗的幾何切線都是上乘傑作。
 
老屋故事或許不勝唏噓 舌尖滋味卻是歷久彌新
 
我選擇右拐,沿中山南路北行不久,就會看到彷歌德式建築風格,有石材百頁窗、尖聳屋頂與巨大山牆設計,選用唭哩石、紅磚、魚麟銅瓦等材料興建的濟南教會。濟南教會在日治時期叫作「幸町教會」,已經有90多年歷史,也是台北市定古蹟,全年都可以預約專人導覽。再往前走,就是1927年興建的台北第二高女校舍改造的立法院了。
沿青島東路往捷運善導寺站走去路上,會經過1950年代關押政治犯的軍法局看守所舊址,位置大約就在喜來登飯店、青島東路與林森南路圍廓的街廓。許多故事不堪回首,許多美味卻讓人記憶猶新。
台北最有名的豆漿店—阜杭豆漿,從前在華山市場斜對面的紹興北街角地上。學生時代我在附近住過許久,現在的青島國宅是永慶房屋忠孝杭南直營店經理呂哲緯口中這一帶成交率最高的社區,其實更早以前,青島國宅現址上是眷村,來自大陸各省的美味在一間間飯館裡都吃得到,此生我最遺憾的,是再也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榨菜肉絲麵與牛肉炒麵。
幸好,呂哲緯和他的店主管李漢郎還推薦了幾個私房美食據點,得找個時間去大快朵頤,看看新的美味是不是贏過了我記得過的那些。
 
(撰文、攝影:楊欽亮)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