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開徵 水泥廠三招應對
2025/01/02 08:51
工商時報記者袁延壽/台北報導
因應碳費開徵,台泥、亞泥、幸福、國產等水泥業者,紛紛加快腳步投入低碳路徑、綠能發展、再生能源等領域,透過提升低碳水泥、低碳預拌混凝土及綠色建材的出貨量,以降低碳費課徵對營運的衝擊。
台泥已訂下目標,到2026年全部只生產及銷售低碳水泥及混凝土,亞泥2025年低碳水泥出貨量將年增二位數,國產建材則規劃三年後低碳產品占25%。
綠能也是水泥廠可減少碳費課徵、可獲利的減碳策略之一,台泥全力發展綠能事業版圖,列為集團全力投入的核心事業之一,旗下「台泥綠能」在嘉義布袋的嘉謙綠能漁電共生一期案場已全數併網發電。台泥綠能未來還會在嘉義、高雄等地建置開發漁電共生案場,共約150MW,另也會在新北、雲林規畫新的陸域風機場址。
再生能源及循環經濟,則是水泥廠最可利用本身水泥窯等生產設備的減碳利器,台、亞泥兩岸各廠都已具備利用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廢棄物或生活垃圾的技術。台泥2023年大陸各廠區協助處理產業廢棄物就達5,631,708噸,台灣達1,155,684噸,而這些廢棄物又成為水泥製程的替代燃料與原料,幫助台泥在製程降碳也達到一定程度的降本,可謂減廢又減碳。
亞泥從2019年開始,就啟動「轉廢為金」計劃,積極推動廢棄物資源化與再利用,並爭取外部資源和機會,協助處理花蓮縣境內廢棄物,將廢棄物轉化為水泥製造的替代原料和燃料。
亞泥的循環經濟策略,除有環保成效,也為公司帶來實質效益。2021至2023年,亞泥透過廢棄物處理服務增加4.3億元營收,並減少1.5億元的原料採購成本及2.9億元的燃料採購成本,總計節省8.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