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對峙夾殺台灣 工研院開解方
2018/04/20 11:05
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全球貿易摩擦風險增溫,中、美持續相互掣肘,首先受害是資訊電子業,適逢3C產品終端需求成長趨緩,恐成為台灣製造業產銷前景多重威脅,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昨天指出,台灣製造業參與全球供應鏈程度深,大陸市場的角色尤其顯著,目前美方重啟貿易談判,可能改變全球供應鏈的產業分工型態,台方要自我加強產業競爭實力,以利在美國製造業回流與中國大陸產業升級趨勢下,扮演中美兩大經濟體及全球製造生態系的最佳合作夥伴。
工研院IEK分析,台灣製造業參與大陸供應鏈比重最高者為資訊電子業,2014年台灣資訊電子業平均每百元產值有26.7%出口至大陸作為生產用之中間財與零組件,其次為化學工業、金屬機電、民生工業。在美國方面,則是台灣的金屬機電參與美國供應鏈比較最高,達到4.9%。
工研院董座李世光。圖/聯合報系
IEK以石化產業為例,由於中、美與新興國家競爭加劇,大陸正積極發展石化產業,擴充產能,對台灣形成進口替代的威脅;而中美貿易戰的升溫,恐將波及台灣石化產品出口中國大陸市場;再加上美國新完工的乙烯廠產能逐漸開出,2017年底開始至2020年陸續新增乙烯產能約1,000萬公噸。2018年初美國乙烯報價持續下跌,若此情況也影響到其他地區,恐衝擊台灣的石化業者獲利表現,使得原先預計今年能成長5.6~6.2%、產值回復新台幣1.6兆元以上的好景,出現意外結果。
IEK研究團隊對此建議,政府應持續加強對美貿易談判,並掌握中美政策動態,協助台灣企業取得有利的營運條件,同時,台灣產業扮演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中間角色,政府應支持產業深耕關鍵零組件,如晶圓代工、封測、IC設計、面板、機械零件、IoT、汽車電子等研發,持續強化台灣產業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