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減碳的挑戰!改變「創價」思維?專家揭關鍵方向

2024/12/19 15:45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因應淨零碳排趨勢,我國政府的政策目標為2050年須有100%新建建築物為「淨零碳建築」,既有建築物必須要有超過85%達「淨零碳建築」標準;此議題受到各界與不動產業關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能源永續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楊謙柔博士近日在「永續建築技術的整合與實踐」為題的專題演講中表示,從過去注重容積率與總樓地板面積的創價,建築開發思維必須要有所轉變。
 
楊謙柔指出,根據國際相關研究,全球建築使用碳排放(Operational Carbon)與蘊含碳排放(Embodied Carbon)分別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28%與10%,總計達38%。他強調,若無有效的碳管理策略與技術創新,這些碳排放將對全球淨零目標產生嚴重阻礙。淨零建築的核心策略在於整合建築能效與低碳建築,採用雙軌標示策略以達到全面性減碳。此策略不僅關注建築物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也重視建築材料生產與建造過程中的碳排放管理,實現建築物全生命週期的永續。
 
楊謙柔指出,在「碳有價」時代,建築開發思維要轉變,從過去注重容積率與總樓地板面積的創價,房地產開發核心價值必須轉型有「碳吉厝」的思維。示意圖/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攝
 
楊謙柔分享了多個台灣的成功案例,其中包括「和泰興業廠辦大樓」及「合作金庫總行大樓」。和泰興業廠辦大樓在建築能效評估中榮獲最高的第1+級認證,展現出卓越的低能源密度標竿,成為近零碳建築的典範,和泰興業透過優化建築外殼、提升空調效率以及採用低碳材料等措施,將建築物的耗電密度(EUI)控制在89.49 kWh/(m²·yr),遠低於同類型建築的基準。而合作金庫總行大樓則以既有建築改造為基礎,實施了包含6項空調節能、4項照明節能等多項節能措施,成功每年節省超過90萬度電,並榮獲經濟部節能標竿銀獎,該大樓耗電密度為82.91 kWh/(m²·yr),低於近零碳建築的標準值,顯示出台灣在綠建築領域的技術能力與執行力。
 
在技術層面,楊謙柔深入探討低碳建材、低碳工法與長壽工法的應用潛力。低碳建材從碳足跡盤查到製程改善及減碳,低碳工法利用特殊技術將建材組合為高效能構件,與傳統工法相比顯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此外,採用低碳混凝土與舊建築結構再利用,能大幅減少新建過程中的碳排放。長壽工法則強調透過提升施工品質與工程耐久性能,延長建築物的生命週期。此工法通過良好的施工程序與嚴格的品質管控,不僅能減少資源浪費,也降低了全生命週期內的碳排放,對建築永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楊謙柔說明,循環經濟是實現永續建築的重要理念之一,闡明循環經濟如何從設計階段就考量建材的可拆卸性與回收利用價值。提出新的循環經濟商模:建材銀行模式,即建物作為「建材銀行」,將建材所有權轉移給供應商。建商和營造商不「採購」建材,而是支付「建材使用費」。以租賃方式取代購買,實現建材的高效循環使用的可行性。
 
楊謙柔說,智慧能源管理系統與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是推動建築邁向淨零的核心技術。他提到,透過AI技術實現能源使用的實時監控與調整,可以顯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此外,太陽能光電與風能乃至於氫能等可再生能源設備的整合,為建築提供清潔且穩定的能源。例如,在建築整合太陽能技術(BIPV)的應用中,太陽能電池板被巧妙融入建築立面與屋頂設計,既提升美觀性,也實現了能源的自給自足。
 
除了技術層面的突破,楊謙柔也提到永續金融在推動建築減碳方面的重要性,台灣金管會推出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為綠建築與智慧建築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提供低利率貸款方案給符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的建築專案,大大降低企業進行綠色轉型的財務壓力。
 
楊謙柔指出,在「碳有價」的時代,建築開發思維要有轉變,從過去注重容積率與總樓地板面積的創價,房地產開發核心價值必須轉型有「碳吉厝」的思維,除了遮風避雨的居所外,除了提供安全、健康、便利與舒適的機能外,也能提供一個越住越有錢的好所在。房子除了是居住的機器外,也應該具備再生能源、碳捕捉、碳封存的機器;除了可以滿足現今世代的需求也無損於後代子孫發展的需求,真正達到「永續富裔居」的營造。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