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信義區戰俘古墓已遷葬判不具價值 遭批中正紀念堂也無遺骸

2022/05/16 15:47
聯合報記者潘才鉉/綜合報導
 
台北市文化局今審議信義區疑似二戰戰俘古墓文資身分,專案小組調查發現古墓皆已遷葬,建議不具保存價值,但文史工作者蕭文杰批評,以已遷葬為由很荒謬,許多提案在台北市文化資產指定當下已經沒有遺骸,中正紀念堂也沒有遺骸,甚或難道要廢掉蔣渭水墓園,批評市府草率;文資委員會決議不具文資價值,建議另提古物列冊。
 
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巷弄即將興建道路,因此進行工程範圍內的墳墓遷葬程序,但有民眾發現,其中3座疑似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俘古墓,並提報文資審議程序。

 

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巷弄即將興建道路,因此進行工程範圍內的墳墓遷葬程序,但有民眾發現,其中3座疑似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俘古墓,並提報文資審議程序。圖/北市文化局提供

 

經專案小組會勘表示,外國戰俘墓皆已遷葬,只有其中一個墓碑可以清楚看到相關紀錄,因此不符合於文化資產中古蹟、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等保存方式。此外,建議文獻會先就墓碑歷史背景進行調查,釐清墓碑在二戰外國戰俘遷葬過程中的紀念性意義。
 
蕭文杰表示,現場本來有5個墓碑,現在還有3個,戰期間水泥被視為重要的物資,過去很多木頭製墓碑都腐爛掉,但是日本戰敗後才死亡的英國士兵,從卑微戰俘變戰勝國的陣亡將士,因此使用水泥製的戰俘墓碑實在罕見。
 
蕭文杰批評,以遷葬為由不具文資價值非常荒謬,許多提案在台北市文化資產指定當下已經沒有遺骸,所以應該要看地上物,例如,中正紀念堂也沒有遺骸,很多故居也沒人住,「難道要廢掉蔣渭水墓的文資價值。」
 
蕭文杰表示,古墓最重要的價值是屬於庶民集體記憶,二戰期間留下來的文化資產會提到中華民國是戰勝國,但台灣當時的庶民角色是非常尷尬,一方面要躲日軍攻擊,一方面有的台灣人在戰俘營替日本人工作,這個時代環境整個文資價值審議,若都用官方視角看待,毫無庶民精神,當然看不到文資價值,批評市府過分到極點、草率。
 
文資委員會決議,疑似二戰期間戰俘墓碑,不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建議提報者可備妥完整歷史資訊,另提文獻會文物審議。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