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蕉埔里 護百年石砌埤塘

2015/04/19 09:21

記者黃茹婷/苑裡報導

苑裡鎮蕉埔里因地勢高水資源不易取得,先民發揮智慧在田邊挖水池蓄水,十餘個石砌邊坡水池歷經百年依舊完好,引起文史工作者注意。農民說,田邊水池涵養蕉埔里水源,滋養土壤。

苑裡鎮蕉埔里田邊的蓄水池大小不一,初估有十多處,由於當地開發少水池幸運被保留。 記者黃茹婷/攝影

蕉埔里屬丘陵地形山坡地多、地勢高,雖有苑裡溪流經,卻因集水區僅火炎山一處源頭水量偏少,先民生活、灌溉用水取得不易,因而在田邊開挖水池蓄水,形成蕉埔里特色。

田邊水池百年來面貌多變,93歲耆老葉君塋表示,田邊水池是運用農田畸零地開挖引地下水源,最初面貌為「土池」提供水牛、家禽飲水休憩,後來漸演變民眾生活、農田灌溉用水。

早期因為用電不普遍,農民必須仰賴水車以人工取水,簡易灌溉菜園用地,直到「電力」普及後馬達抽水量增大,才成為農田灌溉水源。

文史工作者林坤山則說,水池取用水源是藏在苑裡溪沖積礫石層水脈,因為水脈較深,水池挖掘深度至少3公尺,面積為20至30坪,農民就地取材將石頭以倒梯形堆砌穩固蓄水功能。

由於當地尚未大面積開發,田邊水池幸運被保存。蕉埔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安振表示,蕉埔里因為取水不易,水池成為不可或缺灌溉設施。

目前全里的魚池、水池共有卅餘處,大都超過50年,具有珍貴歷史意義。儘管現今鑿井抽水設備普及,農民對於滋養土地、養活人畜的水池依舊有深厚情感不願破壞。

李安振說,埤塘文化和農民生活關係緊密,至今仍扮演重要角色,社區已向客委會提出埤塘文化計畫,讓遊客有機會透過田邊水池深入理解地方文化。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