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新航廈環評 初審卡關

2021/09/15 09:41
聯合報記者吳姿賢/台北報導
 
高雄國際機場現有航廈空間不足,交通部民航局提出新航廈工程計畫,14日首度進入環保署環評初審卻卡關。高雄機場每年平均有20件鳥擊「空殺」事件,飛機起降增加讓空汙壓力升高,環評委員要求提出具體改善措施,全案補正再審。
 
高雄機場面積約269公頃,設有2座航廈、2座貨運站及2座維修棚,國際航廈每年可容納609萬人次,國內航廈每年可容納420萬人次,是我國僅次於桃園、第二繁忙的機場。交通部2017年核定高雄國際機場2035年整體規畫,盼打造南部國際機場、新南向政策發展基地、低成本航空發展基地,也是服務東部及離島國內幹線機場。
 
高雄國際機場發展藍圖。圖/取自環說書
 
此案昨進入環評初審,民航局評估,高雄機場2035年每年旅客人次將成長至865萬,在樂觀情境下,更可能達1023萬人次,既有航廈空間不足且建物老舊,轉乘便利性尚待改進,擬拆除既有國內航廈,重建為國際、國內共用新航廈,每年旅客總容量為1650萬人次,也會新設轉運中心銜接新舊航廈。新航廈預計耗費200億元,工期10年;轉運中心經費30億元,工期6年。
 
高雄市政府指出,機場周遭交通趨近飽和,新航廈施工期間及正式營運後,可能對當地帶入更大車流,衝擊交通運輸,要求提出改善措施。另,新航廈啟用後恐帶讓空汙增量,環評委員要求,航空器或地面支援設備應該有具體減汙方案,避免衝擊環境。
 
高雄機場近來每年平均發生20件鳥擊事件,地點多位於跑道,鳥種主要為夜鷹、黃頭鷺等,有5.4%鳥擊事件造成飛機受損。民航局擬設置鳥網、定期巡視等工作盼減緩鳥擊,環評委員認為這些只是普通工作程序,應該加強相關對策,應更詳細記錄每次鳥擊具體位置、時間,更有利於防治。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