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工程為何常出包?學者:工期別逼太緊
記者蔡孟妤、鄭國樑、林家琛、張裕珍/連線報導
政府公共工程為什麼常「出包」?有學者分析,政治人物為了宣傳政績,總以「最理想情況」設定工期,碰到突發狀況就完了。
台東火車站自2013年動工至今,歷經廠商倒閉等因素6度招標,預計明年6月底才能啟用。(圖/聯合新聞網)
也有學者說,工程出問題,原因多非工程因素,而是政治因素;未來工程用地會更難取得,必須用時間換取空間。
雲嘉南區域運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成大教授鄭永祥表示,現在交通建設普遍狀況是為求早日完工,工期押得太緊,沒預留時間應付突發狀況。施工過程難保不會有狀況,應給廠商更多時間,萬一碰到包商周轉不靈,也有更多時間處理,不至於一出狀況,對外宣稱的期限就跳票。
除了工期別逼得太緊,鄭永祥認為,廠商財務不會突然出狀況,常有跡可循,落實監工就能及時發現因應。此外民眾也要認知趕工的工程不會好,不該用工程完工與否檢視首長政績,否則可能會「欲速則不達」。
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副教授石晉方說,政府工程出現的斷頭橋、斷頭路、斷頭塔,都非工程出問題,而是牽扯到政治,因為「政府要選舉,碰到民眾抗爭就沒轍。」
他認為,台灣的陳抗,有些是當地居民意願問題,有些是黑道介入要分好處,有些涉及地方民代利益,官員多不想處理或不會處理,必須修改制度與法律才能解決。
中央大學一名教授指出,公共工程委員會訂定開工要件檢覈要項,讓公部門據以檢視有沒有達到開工標準、執行的能力,有執行能力都不保證沒問題,何況檢示過不了關的工程。以新竹台68延伸線、桃園國2甲線為例,在規畫、執行階段都有問題。
這名教授表示,未來土地取得會越來越困難,短時間內要解決公共工程延宕沒這麼容易,有時候須讓時間沖淡阻力,不見得用錢就可解決,再不然就是找尋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