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部推廚餘發電 專家批難助綠能
2023/11/04 09:20
聯合報記者胡瑞玲、鄭朝陽/台北報導
台灣一年廚餘量約一三五萬公噸,平均每人一年產出九十六公斤,以廚餘桶換算可堆出五萬座台北101,除浪費食物,處理廚餘也棘手。環境部規畫設置多座廚餘生質能源廠,及廚餘與禽畜糞尿共消化產生沼氣,增加綠電。但專家及環團表示,不論廚餘蒸煮中心還是生質能源廠都被視為鄰避設施,民意抗爭是一大阻礙,短期恐難成為綠能助力,結合現有焚化廠轉型綠能循環園區較可行。
環境部統計,全台家戶廚餘量從2019年約49.8萬公噸,小跌至去年的48.9萬公噸,事業廚餘量近年約30.1萬公噸。綠色和平指出,台灣人食物浪費程度為東亞之冠,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2021全球剩食報告顯示,日本人均年浪費廚餘六十四公斤、南韓七十一公斤、中國大陸六十四公斤,台灣為九十六公斤,比日韓等國多出百分之廿,甚至是東南亞國家的八倍以上。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表示,統計2020年家戶廚餘占比,已降至百分之十五點八,創歷年最低,顯示除落實分類回收外,民眾惜食觀念也變好,廚餘回收量有下降趨勢。
環管署科長鐘裕達說,為再利廚餘,原規畫補助雙北、桃園、台中、高雄等五市設置生質能源廠,把回收廚餘以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發電,但生質能源廠為鄰避設施,像新北市選址時遇激烈抗爭,目前僅台中及桃園已設廠。
鐘裕達表示,若不設廠,另一種作法是讓廚餘與禽畜糞尿共消化(發酵)產生沼氣,目前已補助新北市與屏東縣中央畜牧場合作試驗中;台北市原規畫在山豬窟興建廚餘生質能源廠,後來也改評估以汙水處理廠的汙泥共消化,高雄市也是如此。
主婦聯盟表示,全台約六十九家堆肥場,但處理量能有限,也不太可能增設太多堆肥場,生質能發電雖是正確方向,但短期內仍難成為綠能助力。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說,廚餘有異味,且要運送,處理廠被視為鄰避設施,與居民溝通是最大難題。
台北市環保局前局長劉銘龍說,獨立設生質能源廠有財務風險,效益可能也被高估,務實作法是既有老化的焚化廠整改時,結合垃圾焚化及生質能發電、轉型綠能循環園區,從資源回收、廚餘發酵、底渣及飛灰再利用到發電,做到零廢棄、全循環,也避免民眾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