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e bye城市!上山打造自己的秘境小屋

蓋自己的家

從台北市驅車出發,一路急馳往北海岸探訪「傳說中」的秘境小屋。建築物愈來愈少,綠意卻越來越濃,最後只剩一條窄窄的產業道路,一幢小屋在草叢盡頭出現。

屋前涼棚下,小屋主人陳敏佳與前來造訪的好友Kevin正挑揀著自家菜園生長的毛豆,一邊聊著,手邊沒閒下來。這裡雖然荒僻,人跡罕至,但陳敏佳笑說大榮貨運與郵差都還可以使命必達。

側耳傾聽,周圍只有蟬鳴、鳥啾。「其實,昨天半夜還有山羌叫聲哩!」陳敏佳冷不防補了一句。這處山林與自然靠近,眼前正對的大屯七星山系景色秀麗,還不時灑下「耶穌光」,更增添幾分空靈。

五年前,因為機緣,陳敏佳的朋友讓他無償使用這塊地。原本就喜歡植物、登山、大自然的他,不知道打哪來的勇氣,親手起造這幢品味山居生活的小屋,不但充作攝影工作室,更是實踐對生活理想的秘密基地。

說到這幢房子緣起,對陳敏佳來說,倒不是只為追求浪漫,背後也有現實層面考量。「台灣房子這麼貴,揹負上千萬貸款去買房子,到底值不值得?」這是一直盤桓在他內心的問題,轉念一想,他決定乾脆自己蓋房子。

蓋自己的家

從涼棚變木屋 造屋經驗彌足珍貴

身為攝影師的陳敏佳一直喜歡看建築書,加上長期以影像紀錄黃聲遠的田中央工作室建築作品,漸漸體會蓋房子到不只是成就建築本身,更是與整個環境和平共存的過程。

蓋房子的念頭,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因此他直接到工廠買齊鷹架,房子的結構體則採用簡單的C形鋼組合,並請教建築師結構可行性。接著買來木料,以十五公分最小單位,一片一片組合出房子牆面,接著在外層覆上瀝青、焦油,便足夠遮風擋雨。

「其實,最早只想蓋個涼棚,後來想說加上牆面好了,沒想到最後就演變成小屋了!」陳敏佳一講,大夥都笑了。他其實之前並沒太多木工操作經驗,不過全屋除了鐵工部分請來工班幫忙,其他全是自己動手完成。

回顧造屋的過程,陳敏佳笑說自認經驗老到的工班總愛用台語跟他說:「啊~~嘸郎安捏做啦!」但他卻認為,這一路走來的造屋實驗經歷,才是無價收穫。

蓋自己的家

山居生活很隨性 在便利與隱世間平衡

對比山屋落成初始媒體拍下的照片,幾年後的空間少了素雅與整齊,生活的痕跡逐漸出現在小屋內外,這邊散落一個登山背包,那邊停棲一輛越野單車,加上卡式爐、植物學的海報、斧頭……卻更有味道,完整顯現主人的生活態度。

蓋自己的家

環顧室內,四面都有通風、採光,上方夾層藏著寢臥睡鋪,下層則是生活空間,頗有日本古民居的味道,屋裡水電樣樣不缺,除了電腦、咖啡機、冰箱等無法割捨的生活道具,浴室甚至還有檜木桶,可以柴火燒熱水,享受徜徉大自然洗浴的暢快。

「距離這裡最近的店家應該是全聯,但偶爾我還是會繞到汐止好市多採買。」陳敏佳笑著說,並沒有因為在山上生活,就放棄日常便利。但是這五年來,他的心態變得比較隨緣,如果有些生活享受固然很好,無需委屈自己,但如果沒有這些便利,他也可以甘之如飴。

蓋自己的家

半露天風呂 引入天光、月光及微風

小屋中央,有座搶眼爐子很吸睛,原來它是所謂「火箭爐」,中間附了烤箱,可以拿來當烘碗機,甚至「除濕機」。山裡比較潮濕,有回才連續十天不在,回家就發現連金屬表面也發霉,因此陳敏佳買來備長炭放在屋中,除了一部分用來過濾山泉水,另一部分則放進室內當作除濕劑。

蓋自己的家

偷偷掀開小屋旁側門縫,是間有點芬蘭桑拿風的浴室,明亮程度令人驚艷!原來,屋頂採透光板搭建,靠地面的牆面半鏤空,只以細網圍住,天光、月光、微風通通可以進到浴室,但冬天泡澡就跟露天風呂一樣,起身時會「加冷筍」。

每次享受親近大自然的洗浴,都得用從野外撿來的自劈薪柴為鍋爐加溫,親身實踐另類的低碳理念。「其實木柴也是一種太陽能,它從樹木形態時便儲藏了太陽的能量,讓我們可以使用。」陳敏佳一邊說著想法,還示範了屋內耗電量極低的LED燈,用小型太陽能板就能發電,日後他計畫加上風力、水力、太陽能板發電,讓小屋更自給自足。

蓋自己的家

順勢而為 把對的東西放到對的地方   

經過五年耕耘,原本我們想像陳敏佳大概每天在山上吹著涼風,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但是他卻表示出乎意料的忙,幾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最大的心願竟是「不要再做工了」。

崇尚自然農法的陳敏佳為了讓地力慢慢恢復,採用最笨卻也最自然健康的方式,除了採用天然堆肥,還以翻土機將整塊土地「打」過一遍,剷除滿布的竹林後,地底根莖依然盤根錯節,土裡石頭又多,拼命翻騰的翻土機往往不聽使喚,看來單純的翻土,竟像「鬥牛」一樣折騰。

停下與田地的搏鬥,望著自己挖鑿的池塘,上頭飄著一朵朵浮游的水芙蓉,底下可見小小游魚。陳敏佳沒放養任何魚種,小苗卻自己順著山泉落腳池塘內,慢慢衍生出具體而微的生態系。

這件事,跟其他無數的山居體會一樣:「只要把對的東西放到對的地方,就會往對的方向發展。」而陳敏佳的鄉居歲月,就順著這個哲學,融入大自然的節奏。

(撰文:李悅華 攝影:高宏君)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