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 好房網雜誌 2015.Jul
評論數

用愛用資金 灌溉台灣經濟良田

文/白富美

台灣赤熱如火,經濟景氣卻是溫吞,行政院主計處帶頭下修台灣經濟成長,不少研究機構跟進下調台灣GDP成長率,經濟就在大熱天著涼了……

年初,政府和學界才高興台灣2014年的GDP成長率3.78%,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各方紛紛調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不到半年光景,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紛紛調降全球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主計處在五月下旬大幅修正台灣2015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由原先的3.78%下調至3.28%,調降幅度達0.5個百分點。

美、中經濟火車頭不給力

台灣感冒了,這只是單純小感冒,還是重病的徵兆?兩種答案都對,台灣對外貿易依賴程度高,在IMF將全球貿易成長從去年底預測五%,大砍為三.七%,台灣不免受拖累。

這表現可從經濟領先指標之一的外銷訂單數據窺見一二,經濟部統計處五月二十日公布的四月外銷訂單統計,四月份外銷接單金額373.2億美元,月減2.9%,年減4%,為2013年三月以來最大衰退幅度;累計前四月外銷訂單金額為1446.八億美元,年增率由前月的2.5%大幅下滑到僅有0.7%,遠不如去年同期4.3%的表現。

從外銷商品來看,除了資訊通信產品年增率為正數外,化學品、基本金屬衰退幅度最大,分別為負19.2%、負15.7%,衰退主要原因亦為原物料價格崩跌,使產品價格持續低落。若由接單區域觀察,中國(含香港)衰退高達10.3%,為2013年3月以來最差,顯示中國內需走弱,對台灣需求明顯下滑。

美國和中國是台灣兩大貿易夥伴,美國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中國經濟疲軟,從台灣的貿易和產業結構來看,2015年經濟成長率難有樂觀預期,這就是台灣易犯的流行性「外貿」感冒。

公共投資不足 內需不振

另一種感冒卻是因為體質不佳,台灣上世紀八○年代創造的經濟奇蹟是仰仗美國市場,美國不景氣後,台灣靠中國便宜勞動力持續外貿戰鬥力,如今中國工資高漲、勞工和環保意識抬頭,台灣企業開始新一波產業大遷徙,將工廠搬移至東南亞。

企業外移,從好處想是國力和經濟延伸,但不可否認的,台灣必須面臨產業空洞化、就業率下滑,儘管台灣企業仍以本土為研發和財務中心,企業總部多數也還在台灣,但鐵的事實是,台灣薪資水準倒退了十五年。

不論是在美歐先進國家或是中印等新興國家,政府一直是國家經濟重要推手,經濟出現危機時,政府總要救援,擴大財政支出、擴大建設,讓經濟挺過去,但台灣在二十多年前因政府財政不足,推動民間參與交通和公共建設以來,期望導入民間充沛資金協助政府建設,多年下來,暫且不論是否有官商勾結,但不可爭的事實是,高鐵並沒有因為民間企業經營更有效率和獲利,反而有財務和倒閉危機,其他各項重大工程更是弊端頻傳。

政府讓利給民間,公部門過去十五年來投資萎縮,政府也未因為減少投資使財政改善,中央與地方經常入不敷出,因此更加緊收資本支出,縮減公共投資,台灣陷入長期經濟發展的困局。

根據台綜院統計,公部門債務未償餘額,每年增加三千億元,公共投資每年增加才一千五百億元,這還不隱含債務,各級地方政府管轄範圍的學校危樓無數、危橋二千多條,卻無錢可修。

資金持續外流 國內投資氣氛低迷

更令人心驚的,根據央行公布第一季國際收支情形,代表國家資金動向的金融帳仍淨流出188.4億美元,已是連續19季淨流出,金額達1877.8億美元,創下史上最長資金外流紀錄。若從國民黨再贏回執政大權,也就是馬政府執政以來累計資金外流則高達1676.54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5.02兆元),是扁政府時期四倍之多,顯示近年來台灣在缺乏投資亮點下,不但吸引不了外資,就連國人資金也拼命往外跑。

央行最新公布的台灣2014年底國際投資部位,台灣淨資產續增至9567億美元(約新台幣30兆元),續創新高,並且躍升為全球排名第四大淨債權國。這個排名很有分量,國際都要「尊重」台灣,但這種尊重不少是打著主意要賺台灣人的錢。

台灣企業走了,資金也外流,政府卻是債台高築、赤字治國,年輕人到澳洲打工、大陸淘金,人才跟著錢跑了,台灣經濟空洞化,再加上人口老化加速,經濟前景真是大不妙。

該如何讓這循環逆轉,讓企業願意留下來?台灣社會有一股關懷的清流,和對土地的愛,是否能成為打造新經濟的契機?筆者沒有答案,只能勾勒出問題外形,更多釜底抽薪要靠政府、企業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