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 好房網雜誌 2014.Jun
評論數

房價過高 對經濟不利

高房價就像高血壓,將不利於經濟體質,如果連官員都紛紛跳出來承認連自己的孩子都買不起房子,那麼住宅政策對平民老百姓就更重要了。
撰文:林佐裕
日前筆者在台北舉辦的「全球不動產高峰會」晚宴中,與一代銷業副董事長談到目前高房價的問題,他提到代銷經紀業其實不樂見房價太高,因為已影響真正需求者的購買能力。
最近筆者受邀上電視節目,在論及目前高房價的現象已排擠貸款購屋者的消費能力、進而對經濟成長有負面的影響時,主持人即以「高血壓影響身體健康」來比喻高房價不利於整體經濟體質。
當多位官員都承認連他們的孩子都買不起的時候,政府實有必要徹底檢討住宅政策對經濟社會的深遠影響了。
以往被稱為「火車頭工業」的不動產,何以自2010年後竟對經濟成長有負面的影響?國內生產毛額(GDP)中,涵蓋國內消費(C)、國內投資(I)、政府支出(G)、及淨出口(出口減進口),而新屋的建設屬於國內投資,因此當經濟活絡時,民眾所得上升,便可能增加投資,尤其是最直接可接觸的股市及房市。
此時股市及房市間可能出現「財富效應」,即其中一市場上漲後,投資者傾向將其獲利的資金移轉至另一市場,使兩市場間呈現雙向領先的關係。同時獲利的資金會積極消費,再帶動經濟成長,以台灣目前消費占GDP6成來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自2009年起的低利率政策,已使不動產的漲幅明顯排擠消費支出,以台北市為例,超過6成的薪水需繳房貸,新北市也超過5成,而我國擁有1房者計540萬人,占所有擁屋者72%,不論房價漲跌,這些人不會感受到「財富效果」,反而是房價炒高後,需承擔高房貸壓力者的消費能力及生育意願明顯受到排擠,因此政府在檢討影響經濟成長的動能及少子化的因素時,絕不能忽略高房價對經濟社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再以國際經驗來看,德國政府視住宅為民生必需品,積極以各種政策引導房價及房租在可負擔能力內,囤房及炒房者以刑法伺候,使得過去10年來房價漲幅低於1成,但其經濟成長卻傲視全球。
日本自1990年歷經不動產泡沫破滅後,歷經長期的衰退,最近10年來房價雖持續下跌,消費力卻因負擔壓力下降而逆向成長,安倍總理也因此才能大刀闊斧的提高消費稅,目前看來,對消費的動能影響不大。
反觀台灣,若能積極檢討低稅負、低利率成本及租屋供給不足所致的高房價對百姓的影響,未來國家的經濟體質、人民生計與少子化問題,才有脫胎換骨的一天。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林左裕小檔案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兼社科院副院長,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博士,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教授,擅長不動產財務金融、估價及投資,著有《不動產投資管理》、《衍生性金融商品》及中英文學術及實務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