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29243

台灣房價史/1960年代 房價止漲於空地稅、禁止放貸辣手打房

#多空 #台灣房價史 #房地產 #空地稅 #平均地權條例 #貸款

好房News記者蔡佩蓉/專題報導 圖/數位新聞報紙資料庫

隨著1950年代末期政府意識到台北市房價傳出漲價1~2倍,以喊話方式希望民將資金導向開工廠、創造就業機會,並在各大都會區實行「都市平均地權條例」、限制房地產貸款,也讓房地產降溫結束波段多頭。不過在1960年代初期,為解決北市房屋供不應求,政府進而鼓勵業者投資興建住宅,隨著物價、油價上漲又醞釀了新的漲勢。

1960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前往圓山行館途中。(圖/取自維基百科)

1960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時刻,蔣中正從原本反攻大陸計劃轉變為經濟發展為主體,1962年進而鼓勵業者投資興建住宅,核准金額將近1億元,1965年7月美援正式結束,更代表經濟邁入劃時代的發展。

誠如2009年金融海嘯過後台灣房價跳要上漲之際,政府祭出浮洲、林口A7合宜住宅一般,在1960年代初期為了解決全台人口年增35萬人,每年須提供12萬戶新住宅胃納量,政府提出開發住宅新社區、擴大興建平價住宅以及鼓勵民間投資大量興建國民住宅3大面向。政府積極鼓勵之下,顯然當時房地產尚未進入波段多頭。

不過在政府鼓勵投資興建國宅,加上人口紅利帶動住宅需求、台灣經濟動能快速成長,與國際油價上漲帶動國內物價,讓房地產邁進所謂多頭期。而當時房市有何利多?不外乎北市人口從戰後的20萬人口,在1967年已經破100萬人大關,1968年台北升格將士林、北投、內湖、南港、木柵、景美併入台北市;蔣中正的反攻大陸計劃當時也從明轉暗,更篤定帶領台灣建立軟硬體的基礎建設,包括農業現代化、改善工業結構,並將6年義務教育延長為9年提升人才培育與國民水準。

當時包括敦化南北路、信義路、仁愛路都在籌備延伸、拓寬,專家也預料這類台北市東部地區的「交通建設」,未來勢必取代中山北路、西門町。果然時至今日自然有所印證,而所謂「重大交通建設」促房地產增值論調,當年也早就是一門學問了。

1960年代的房地產當東風已經吹起時,點燃了房地產戰火,這次上漲更勝過1950年代,逼得在威權時代下享有決策果斷優勢的政府,在1968年審慎考慮全台施行「空地稅」。

1969年正式發布空地稅,針對全台都市土地的建築用地,在3年內未使用即加徵2至5倍的空地稅,若逾期仍未開發者,政府甚至可照申報地價徵收其土地。

 

1968年政府為了促進物價穩定各大行庫更緊縮貸款,包括全面禁止消費性貸款與房地產貸款。隨著政府重手干預,不僅斷了房地產所需的銀行金流,更以空地稅杜絕業者囤地不開發,宣告1965年成為波段房價高點。

至於1960年代有沒有房地產廣告?似乎百貨商場一間間開幕,尤其後火車站、西門町商圈正火熱。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