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作者的最新文章 Yvonne
Yvonne 五感十築創新長 香港大學房地產碩士/美國雪城大學行銷及零售管理雙學士/美國綠建築LEED AP專業證照/seed台灣永續能源環境專業協會創初成員號召人及第3屆理事長 致力商住空間親自然演繹性、追求不動產永續發展平衡
人氣 17007

最有感的失去,來自你以為的永遠存在

相關關鍵字

#節水 #水資源 #水情 #限水 #旱災 #住的故事
文/Yvonne
 
刷牙洗臉,洗衣做菜,打開水龍頭,乾淨自來水在日常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的存在,但自4月6日起,中部地區為了因應旱象,啟動了供五停二的限水機制,大家見面第一句話不再是:「吃飽沒?」而是:「買水桶了沒?」
 
更讓人心驚的事實,單就4月8日的單日公開水庫資訊,全台21個水庫已經全數亮起紅燈,如果再不改善,最快一個月內,全台都將面臨嚴重水源匱乏,許多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都將徹底改變。
 
水情緊繃,搶救水資源大作戰
 
政府限水措施只能是救急,而當限水措施若變成長期抗戰,輕則生活不便,引起民怨;重則引發經濟停擺、糧食短缺以及水生植物消失等嚴重問題,堪比新冠肺肺炎,可能全面改變生活的一切。
 
4月8日全台水庫即時水情(https://water.taiwanstat.com/)
4月8日全台水庫即時水情
 
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博士指出從1971年以來,台灣共發生14次乾旱,2002年到2004年間連3年乾旱,2002年台北曾經限水長達54天(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3588116?mode=whole) 。參考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所整理的近70年台灣豐枯期雨量紀錄(如下圖),也發現豐水期與枯水期的時間間隔逐漸縮短,並證實了氣候變遷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頻率增加。經歷過的人是否還能回想當時沒水的夢魘?
 
台灣豐枯期雨量紀錄(摘自/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 https://dra.ncdr.nat.gov.tw/Frontend/Disaster/RiskDetail/BAL0000022)
 台灣豐枯期雨量
 
台灣地形與氣候,造就獨特水資源起伏,正不斷提醒我們必須有更完整的水資源管理策略,在頻繁交替的暴雨及乾旱之間取得平衡,讓正常日常生活能夠繼續,更讓經濟足以安定發展。
 
一起為「水」賦予更多層次的生命
 
在城市建設中將供水稱為「上水」(potable water) ,是指經過自來水廠處理過的淡水,「灰水」(grey water) 則是來自於生活雜用排水或洗澡用水,不含人類排泄物的污水,在經過處理後,達到規定的用水水質標準,可在一定範圍內可回收再利用於非飲用水及非與身體接觸用水,而不用擔心危害人類健康的問題(指經由排泄物傳染的疾病)的「中水」。最後「下水」(black water)是指受外物污染的骯髒廢水。
 
水資源運用如同商業政策,是能夠透詳規劃來提昇並不斷優化,以新加坡為例,早期水資源匱乏,每一滴水都彌足珍貴外,更是需要透過高額代價來取得,大量仰賴馬來西亞進口,但近幾年來,新加坡卻從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轉變成為全球水資源管理的領導者。
 
新加坡建立國家水資源管理的專責單位(Public Utility Board, PUB),透過長期的國家用水數據調查,進行用水需量的標準制定與管控,並經由教育宣導、水費調整、用水設備規格要求,從根本開始教育與規範,在無形中持續提升國民對水資源的重視與要求,除此之外,更對重大耗水企業(每年使用超過6萬立方公尺水資源的組織)進行嚴謹討論與嚴格管制,國家的用水量逐年減少,透過聆聽需求與現實需求考量,尋求雙贏的水資源管理計畫。
 
新加坡同時推動了「四個水龍頭計畫」(Four National Taps)的有效水資源管理優化。
 
(1)雨水蒐集,新加坡國內已經打造17座蓄水庫,並透過引水溝等基礎設施,大幅提收雨水蒐集效能,單就雨水蒐集效度面積,幾乎已經涵蓋新加坡總土地面積65%。
 
(2)中水回收,新加坡政府機構建築以身作則,因地制宜,大幅應用多種中水回收的技術與效益,目前已經累計啟用5座中水回收處理廠,每年產出的可再利用回收水量,足以提供新加坡年度用水需量的40%。
 
(3)海水淡化,新加坡已建立並運營3座海水淡化廠,更未雨綢繆,依照地形與城市發展規劃,持續增設兩座淡化廠,長遠目標是讓淡化的海水,可以滿足全國30%的用水需求。
 
(4)持續進口淡水,目前新加坡仍需從馬來西亞進口淡水,最終目標在2060年之後,達成完全的水權自主,取代進口淡水資源。
 
珍惜水資源不是義務,而是我們的責任
 
義務無法選擇,但是讓維護生活品質,卻是你我一起努力的責任。
 
根據水利署統計2019年水庫營運概況 :其中,農業用水占七成、民眾的生活用水占二成,工業僅用水占一成。2019年全國自來水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每天用水284公升,大約是一個大浴缸的容量。這個數字感覺不是很多,但其實我們的用水量已經遠超出許多已開發國家,每年個人用水量統計數值,更是無形中悄悄不斷遞增。
 
在未來,台灣連續乾日數預估將是目前的1.5倍,20年後的春季降雨量恐將減少13.2%。缺水可能不再是短期現象,而是常態,也不會是只靠政府或是科技業大廠改善廠房能解決的問題,珍惜水資源,將是為了維持日常生活的重要責任,每一個人都責無旁貸。
 
Time Expired (1962) by Vern Blosum (圖/Yvonne攝影)
time expired (圖/Yvonne攝影)
 
Time Expired!!! 活在當下
 
參考新加坡的成功水資源管理經驗,有效的水資源管理策略不外乎是 【開源、節流、與監測】。其實生活中的建築物設計策略,就能來輕易做到節水功效,這裡用簡單用三個步驟來分享:
 
開源 – 由於台灣已過度使用不透水鋪面,雨水無法滲入地下,造成地表逕流水,遠遠多於地下水,被沖刷掉的雨水,在缺水的此時此刻,更顯得需要珍惜。因此雨水與可再利用的中水將是開源的首選。在國內外綠建築標準的要求與推動下,許多商用或住宅建築利用屋頂或在建築物周邊設置截水設備,盡可能收集雨水,若能進一步過濾,這些雨水就不是只能用在植物,進而提供更多民生用水。民生用水中用來洗潔後的灰水,只需要經過些許處理,便有機會再被有效利用,更顯價值。
 
節流 – 使用節水的衛浴設備如感應式水龍頭、兩段式馬桶、無水小便斗等,已經是目前新建建築物的常態,但使用中央空調的建築物中,冷卻水塔卻是耗水的一大主因,因此在節水管理上也變得重要,透過增加冷卻水在系統裡的循環次數,或是回收再利用擬排放的冷卻水,都能進一步降低耗水量。此外,景觀植栽選用本土性或耐旱植物,搭配高效率的蓄水和滴灌設備以及具有保水效果的介質和披覆物,也能大幅降低景觀澆灌用水量。
 
監測 – 監測就是一種不浪費的行為。一棟樓的運作應利用耗水分表來進行監測,針對各類重大耗水項目──空調冷卻水塔耗水、清潔用水、鍋爐用水、澆灌用水等進行分項用水量測,量測結果不僅可作為制定節水策略的重要依據,也能用來審視是否有漏水的狀況。
 
若將開源的範疇由單一建築物擴展到社區,甚至是鄉鎮或國家層面,便能強化需量管理以及水資源調配的效果。例如大型的社區開發案中,除了在單棟建築物設置雨水回收槽,也能在社區導入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設計手法,利用生態草溝等方式,讓部分雨水滲入地底涵養水源,來不及滲入的雨水則隨著草溝引導至蓄洪池或生態池。而各棟建築物的雨水回收槽亦與蓄洪池設置連接管,若有強降雨預報,可以先將儲存的雨水排空,待強降雨發生時,裝填更多雨水,同時達成雨水管理和避免暴雨逕流所造成的水患。
 
最有感的失去,往往來自你以為的永遠存在,不需要飛彈武器,卻往往是摧毀社會祥和的最大威脅,珍惜水資源不是義務,而是我們的責任,每個人都可以試著思考限制用水的生活,就能深刻體會水資源管理的急迫性,當自來水不再「自來」時再群起憤慨、檢討,就已經為時已晚了。
 
當開始起心動念換房租屋,甚至是買新房時,試著讓自己也成為推動省水運動的一份子吧!看房時,別忘了詢問大樓的水資源是如何運用,是否有任何節水的設計措施?其實,光是使用新式省水馬桶、龍頭和洗衣機,就能幫家裡省水高達30% 呢!當珍惜水資源變成生活模式的常態,我們就能在此刻,開始改變未來。

好房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