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物價的悖論
2022/06/26 09:54
工商時報于國欽
2000年1.66瑞郎(瑞士法郎)兌換一美元,2005年1.25瑞郎兌換一美元,2011年又升值,0.88瑞郎即可兌換一美元。冰島2005年62.9克朗兌換一美元,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大幅貶值,2011年116.1克朗才能兌換一美元。
聯合國自1965年起推動購買力平價(PPP)的國際比較計畫(ICP),授權世界銀行編算,每六年辦一次,透過各國調查一籃子清單約420項商品價格,據此算出各國的PPP,2011年有199國參與,2017年有176國參與。
「長期高通膨的國家,其物價水準必高於低通膨國家」,這話聽似合理,事實不然。
以日本為例,1980年代日本通膨率平均2.5%,台灣4.6%,台灣漲得比較多,1990年代日本1.2%,台灣2.9%,台灣依舊漲得多,2000年以來日本物價不漲反跌,通縮陰影揮之不去,40年之久日本漲得少,台灣漲得多,按理說台灣物價應該比日本高才是,然而情況剛好相反。
依世界銀行所編的相對價格指數(price level index),2004年日本物價高居全球第十,台灣落居48,2011年日本名列第七,台灣退至106,日本更貴,而台灣更便宜了。
日本物價仍比台灣貴
到了2017年,情況依舊,日本相對價格指數是140.9,而台灣是77.5,日本物價水準幾乎是台灣的兩倍。
何以40多年來通膨率一直遠低於台灣的日本,物價反而比台灣貴了一倍?原因雖多,惟匯率應是關鍵,長期以來日本通膨率雖低,但匯率變化卻大,1970年日圓兌美元匯率為360,1980年226,1990年144,2011年更升至79,日圓長期升值正是讓日本成為高物價國家的原因。
許多人也許還是不明白,匯率升值怎麼會讓一國變成高物價國家?試想,日圓最近貶到135,你會不會比較想去日本旅遊?應該會,因為對我們而言,日本的東西變便宜了。相反的,日圓若升值至79,你便不會想去日本了,因為日本物價變貴了。
PPP應除以匯率因素
世銀用類似概念,編出相對價格指數,首先世銀要進行一次世界物價調查,算出在美國花一美元買的東西,在日本要花多少日圓,在台灣要花多少台幣,此即購買力平價(PPP)。根據2011年的調查,日本的PPP是107.4,台灣的PPP是15.1,除以同一年的匯率,日本相對價格指數134.6,而台灣是51.2。
為何PPP除以匯率可以衡量各國物價水平?因為匯率代表觀光客於外匯市場一美元所能換到的錢,而PPP代表在商品市場買一美元商品所花費的錢,2011年日本名列世界第七貴,就是因為一美元只能換得79日圓,而買價值一美元的東西卻要花上107.4日圓,如此當然是貴得很,相反的,2011年觀光客到台灣每一美元可換到29.4元台幣,而買價值一美元的東西卻只需花15.1台幣,如此豈不便宜?
高通膨≠高物價
2017年的情況差不多也是如此,日本繼續貴,台灣繼續便宜,總的來說,影響一國物價水準有兩個因素,一是通膨率,一是匯率,而往往匯率又更為關鍵。
瑞士高物價舉世聞名,2011年其物價水準居世界第一,然而瑞士通膨率很少超過1%,通膨率如此低,何以物價這麼貴?自然是瑞郎升值所致。此外,2005年物價居世界之首的冰島,2011年滑落至第16,同樣也是匯率貶值使然,事實上,2006~2011年冰島平均每年通膨率7.6%,這說明高通膨率雖會推升物價,但被匯率因素中和之後,有可能顛覆我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