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屋入畫 蔡孟閶描繪成長記憶

2015/08/23 09:37

記者吳垠慧/台北報導

表面已出現鏽蝕斑駁的鐵皮屋,每到早晨、夜晚便嘩啦啦拉起拉下的鐵捲門,是台灣南部常見的景觀,尤其鄰近工業區附近更是普遍。居住在高雄楠梓的藝術家蔡孟閶,長期以來他的創作靈感便源自生活周遭,從「工廠系列」到近作「鐵皮屋」系列,都是關注他所成長的城市高雄。

蔡孟閶現於非畫廊辦個展「日常距離」,展出畫作27幅。近作是以寫實筆法描繪鐵皮屋和鐵捲門,呈現他生活所見、環境所存在的視覺景觀,並透過機械般的反覆性動作,繪出鐵皮表面一道道凹凸的光影,如照片般逼真。

然而,在鐵皮屋反覆性描繪的過程當中,蔡孟閶一邊梳理著家族史。蔡孟閶的父母出身嘉義,爺爺過世之後,他從長輩們口中逐漸認識自己的家族歷史。「我最驚訝的是,阿祖(曾祖父)那一輩,因為從事漁獲銷售,每天清晨天還沒亮,就從布袋徒步走到嘉義市賣魚,市場打烊後再走回布袋,每天往返這一段路,身上扛著幾十斤的魚獲」。

曾祖父數十年來如一日地往返布袋、嘉義市的長距離行走,讓蔡孟閶聯想到自己畫鐵皮屋的過程,「同樣是重複性的勞動,我試圖在這個過程中接近他們當時的狀態,用我熟悉的繪畫方式。」

蔡孟閶的寫實創作頗費時,一張畫作得磨上近一個月才能完成,「我喜歡透過重複性的過程慢慢鋪陳、堆疊出一個畫面」,蔡孟閶舉例,「就像一首曲子可能只是和弦不斷重複,慢慢加入其他樂器」,「我很喜歡音樂,像是極限、實驗電子或搖滾,它們可能只是某種音頻,沒有明確的旋律,卻能營造出氛圍。」

蔡孟閶1984年生,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從國中到研究所都在美術班,繪畫是他熟悉的創作形式,過去「工廠系列」描繪電線杆、機械等工業產物如剪影的輪廓形象,在單色背景前,比喻當代生活環境被生硬的無機體所占據,畫風冷硬簡潔。「我的創作都是從生活經驗而來,觀察一段時間、經過消化再反芻出來,而不是看照片畫。」「日常距離」展至9月26日。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