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180橋 平均維修費不到6萬

2013/10/17 13:10

記者牟玉珮、許瀚分/基隆報導

六月八日上午,橋齡卅七年的基隆中山人行陸橋無預警坍塌,橋面翻轉九十度,造成路過的女子詹雅雯摔下橋,連帶摔掉民眾對公共工程品質的信心。

基隆市中山橋人行陸橋今年6月8日上午11點多突然翻轉倒塌,橫跨在鐵道上方,造成路人摔下橋,也連帶摔掉民眾對公共工程的信心。 記者游仁汶/攝影

「橋好好的,怎麼會塌下來?」傷癒的詹雅雯之前天天走這座陸橋,現在寧願轉搭兩班公車,多花近半小時,也要避開它。

基隆市政府指地震是禍首,她直覺理由很荒謬。當天凌晨零時卅八分,花蓮外海雖發生芮氏規模六點二地震,但基隆震度僅一級,事隔十一個小時橋才塌,理由太牽強。

當地安平里長楊榮豐表示,中山陸橋事發前就常有石塊掉落,橋斷後,發現內部有保麗龍,很難不讓人聯想是偷工減料所致。

「偷工減料、疏於維護不是橋垮主因,設計方式是關鍵。」基隆市工務長李銅城說,據台灣省結構技師公會的鑑定報告,人行陸橋本身就有「荷重不平衡」的不利條件,這是為了遷就一旁車行陸橋採用的特殊設計,稱為「圓弧段狀簡支箱型梁」。

李銅城指這種「內短外長」的半月形箱型梁,只在梁的兩端設墩柱支撐,但兩個墩柱橫斷面幾乎呈九十度,容易因重心偏移傾倒。推測斷橋原因是附近工地工震動,加上不時有地震,才破壞箱型梁平衡。

李銅城說,這種橋從外表看不出異狀,目視若有明顯裂縫、偏移,才會架儀器長期觀測。他坦言,基隆市橋梁維護經費不足,去年一百八十幾座橋只能編一千萬元維護費,「每座橋能分配到多少錢?」

台灣營建研究院工程技術一組組長張嘉峰說,台灣工程技術甚至超越西方國家,但檢測不落實,加上政府人力、預算逐年縮減,檢測的品質堪憂。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