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墓地 10年價格翻倍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清明時節,大陸殯葬業的相關話題再度引發關注。最新信息顯示,大陸墓地資源整體緊張, 十幾年後城市人口可能面臨無地安葬的尷尬。
大陸墓地資源整體緊張, 十幾年後城市人口可能面臨無地安葬的尷尬。(好房資料中心)
中通社報導,據「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2-2013)」透露,大陸每年死亡人口達八百萬,城市公墓需求逐年擴張,現有公墓數量緊張,從全大陸範圍來看,現有的墓穴數量預計只能使用6年左右。如果不及時推行有效措施,墓地資源會走向枯竭。
清明前夕,上海市殯葬行業協會發布消息稱:上海現有經營性墓地44家,目前存量土地總量約兩千餘畝,儘管小型墓已成趨勢,但每年墓園的土地消耗約達150餘畝,照此速度,上海墓園的存量土地最多能支撐十幾年。
廣州市的墓地也同樣存在吃緊的狀況,據當地媒體消息說,廣州市平均每年銷售約6千個墓地,有不少墓園存量資源已經不多。在供求緊張的情況下,廣州市的墓地價格也逐年走高,與十年前相比,價格漲幅已超過一倍。
在北京,日前,北京市政府要求中共黨員幹部逝後安葬單人或雙人骨灰的墓穴占地面積不得超過1平方公尺。有觀察者指出,清明前發布這一意見既是北京市執行中央殯葬改革的要求,也是為了緩解京城墓地資源緊張的需要。
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也曾對媒體表示,從節約資源考慮,今後將提倡墓地小型化和生態安葬,建議市民選擇骨灰牆立體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生態安葬方式。
大陸政府早在1956年便提出殯葬改革,提倡身後火化,從簡安葬。中共高官周恩來、鄧小平也率先垂範,將骨灰散撒,不留墳墓。但中國民間入土為安的觀念深厚,生態安葬方式推廣緩慢。
上海市殯葬行業協會公布的上海市民安葬去向顯示,上海每年12萬具骨灰的去向為「631」結構,即60%的市區居民選擇在上海經營性墓地安葬,30%的農村居民選擇在公益性墓地或公益性埋葬地安葬,其餘10%選擇海葬、骨灰深埋、在外地安葬或骨灰堂存放。
北京市目前生態環保安葬方式的比例只有5%,其中骨灰撒海為1.5%。為鼓勵民眾生態安葬,北京市推行獎勵政策,對將親人骨灰放置於骨灰牆的市民獎勵1千元人民幣。北京今後將加大對生態葬的補貼,具體方式和措施還在研究。
根據北京市發布的「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節地生態安葬比例要達到年安葬量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