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哈密街鋪新路 就是要懷舊

2014/07/05 10:26

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

北市哈密街有「四十四坎老街」之稱,過去鋪面採用乾拌水泥砂及天然石材,雖具透水效果,但無法承載車輛輾壓,破損嚴重。

北市新工處日前重鋪道路,為保存老街氛圍,在混凝土上重新鋪貼天然石材,仿舊風格十分吸睛。(記者高詩琴/攝影)

北市新工處日前重鋪道路,為保存老街氛圍,在混凝土上重新鋪貼天然石材,仿舊風格十分吸睛。

新工處表示,今年完成哈密街65號至83號間花崗岩鋪面及側溝蓋板更新,花費約550萬元。另哈密街83號至重慶北路間鋪面,規畫明年更新。

新工處表示,哈密街與孔廟、保安宮及大龍國小相鄰,為保存老街氛圍,重新打造鋼筋混凝土底層,再鋪貼天然石材,讓來孔廟、保安宮參觀的遊客,除舉目欣賞歷史古蹟雋永的風貌,也能安心悠遊「四十四坎老街」。

哈密街附近地區為凱達格蘭族「巴琅泵社」的原居住地,是台北盆地拓殖史的先驅地點,現稱大龍峒地區。據台灣文化志記載,福建同安仕紳於西元19世紀初聚資重建保安宮。

傳聞保安宮落成後,剩下一些建材,由當時的富戶合資承購,用以建造44間店舖,每間大小均等,建構的形式被稱為「一進帶過水」。這44間店鋪又稱「四十四坎」,鄰接通路大約就是哈密街所在路段。

新工處維護科科長陳炳麟表示,大龍峒國小以前進行地下室施工時,曾挖到文化遺跡,這次哈密街重鋪道路,特別注意不要開挖過深,避免破壞遺跡。

陳炳麟說,在北市利用天然石材的道路較少,因為成本較貴,表面不平滑,不方便推娃娃車的民眾行走。萬華地區雖有許多老街,但未利用石材。

除了哈密街,僅有市府前的新仁愛路一小段是利用石材,未來若要維護,也會考量於表面上重鋪石材。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