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地震儀始祖是它 初次記錄到台灣的心跳
2023/05/20 09:58
聯合報記者葉冠妤/台北報導
1897年以前沒有地震儀的時代,怎麼研究地震?「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臉書粉專介紹,台灣的地震儀始祖「格雷-米爾恩型地震儀」,初次記錄到台灣的心跳,為許多台灣史上的重大災害地震留下寶貴的記錄,例如1904年斗六地震、1906年梅山地震。
不少民眾在地震發生當下趕緊在臉書等社群平台發地震文,氣象局說,以前沒有網路時代,人們記錄地震也是寫地震文,透過寫日記來傳達當事人的感受。但是,若要更客觀地記錄地震事件、判定地震位置,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開展,需要使用更專門的儀器來記錄。
氣象局表示,格雷-米爾恩型地震儀(Gray-Milne Seismograph),1897年12月19日設立在台北測候所(現今中央氣象局所在地),為地震學家開啟了一個新的科學測量時代。
氣象局說,一般而言,地震儀可以記錄3個分量的波形,分別是東西向(EW)、南北向(NS)、垂直向(UD),但由於地震的訊號很微小,因此地震儀需要努力將實際地動的訊號放大。格雷-米爾恩型地震儀將三分量均記錄於同一煙燻記錄紙,把東西向的訊號放大5倍、南北向放大5倍、垂直向放大10倍 。
如果以現在的技術來看,氣象局說,這台地震儀的放大倍率並不高,全台灣各地的測候所總共只建置7台地震儀,分別坐落在台北(1897年12月19日)、台南(1900年1月)、澎湖島(1900年1月)、社寮島(1901年4月)、台中(1909年1月)、台東(1909年1月)、恆春(1909年1月)測候所。
氣象局說,由於格雷-米爾恩型地震儀的分布密度低,而且它屬於放大倍率不高的機械式地震儀,只能記錄有感地震和嚴重的災害地震,因此遺漏了許多微震及弱震的資料,地震學家很難透過這些觀測資料研究完整的地震序列。例如:某次大地震發生之前,到底有沒有前震呢?這就是它無法協助科學家破解的問題。
氣象局表示,目前整理好的波形記錄中,最早可追溯至1900年6月29日在台南測候所收錄之波形記錄。台灣1930年後不採用格雷-米爾恩型地震儀,已經看不到正式服役中的格雷-米爾恩型地震儀。隨著時代進步,氣象局現今使用的地震儀已經進化,對地震的記錄愈來愈精準,地震學家也能分析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