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不再? 摩天大樓風潮告一段落

2014/07/13 09:15

記者洪紹運/報導

倫敦市摩天大樓興建風潮將告一段落,主要係維護良好視線、經濟成長趨緩等因素所致,大樓新高挑戰者將漸趨減少,建築商料將轉移重心至老舊建築的整修。

 
被市民們戲稱為小黃瓜(Gherkin)的瑞士再保險大樓,是倫敦著名地標之一。

The era of tall towers that has transformed the face of the City of London is coming to an end.

歷史悠久的倫敦市近年掀起摩天大樓熱潮,玻璃鏡面、高聳矗立的面貌,讓倫敦市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時尚之都。耳熟能詳的摩天大樓,包括被市民們戲稱為小黃瓜(Gherkin)的瑞士再保險大樓(Swiss Re)、外型如起司刨絲器(Cheesegrater)的蘭特荷大樓(Leadenhall Building),及全市最高的蒼鷺大廈(Heron Tower)等,皆為觀光客們所津津樂道。

然而,倫敦市摩天大樓林立的輝煌世代恐將告一段落。基於維護良好視線、經濟成長趨緩,及開發商將重心轉移至老舊建築修建等原因,這些橫越倫敦市天際線的建築,未來的新高挑戰者將寥寥可數。

著重在現有建築修建

服務逾29年,明年4月即將退休的資深倫敦首席規劃師雷斯(Peter Rees)表示,往後將不會再看到大量摩天大樓興建,未來十年趨勢將著重於現有建築修建。90年代中期的老舊建築,多數是橫跨地面幅員較廣的低樓層建築,其外觀急待整修,電線亦須重配,並加裝電梯。

身為起司刨絲器-蘭特荷大樓建築師之一的葛拉罕‧史達克(Graham Stirk)則表示,倫敦高樓層建築受限於古蹟規範,必須保留鄰近歷史建築視線。聞名全球的蘭特荷大樓,其輪廓傾斜設計正是配合鄰近的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athedral),且必須避免阻擋佛里特街(Fleet Street)的仰望視野。

史達克更進一步說明,所有高樓層建築皆建蓋於聖保羅教堂主要視線的東側之外,這種將大樓聚集的效果,正是政策與都市規劃上的策略。

回顧倫敦市摩登大樓興建的歷史,可追溯至十多年前,瑞士再保險公司出資建蓋家喻戶曉的小黃瓜,當時曾一度因過度聳立被評論為太突兀,但日後成為廣受矚目的地標。

而位於主教門(Bishopsgate)的蒼鷺大廈,則於2011年成為全市最高建築。另地產投資商Land Securities的對講機大廈(Walkie Talkie)預計今年完工,美國保險公司WR Berkley的Scalpel大樓(形似解剖刀)也將於今年動工,亨德森全球投資(Henderson Global Investors)的高譚市大樓(Gotham City),亦將於2019年完工。

其他還有正尋覓合夥人的阿拉伯投資公司(Arab Investments),若其Pinnacle大樓順利建蓋,則將超越蒼鷺大廈,創下倫敦市大樓新高。

摩天大樓租用率過低

然而,為數眾多的摩天大樓,卻面臨租用率過低及承租者單一化的問題。倫敦市多數大樓建案是由保險產業所發起,例如蘭特荷大樓中,只一半的樓層被租用,租用者主要為保險公司怡安集團(Aon)及阿姆林保險(Amlin)。

英國地產(British Land)則期望,未來倫敦市摩天大樓能吸引更多不同產業租用者,特別是位於倫敦金融中心梅菲爾區(Mayfair)的避險基金,及多分布於倫敦西區West End的富豪經理人、律師進駐。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