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 好房網雜誌 2018.Jul
評論數

大時代的產物 眷村寫下不凡歷史

今年72歲的榮眷第二代、台北市信義區景新里里長張天智回憶:「早年大街小巷充滿反攻大陸標語,蔣總統推動『一年整備、兩年苦訓、五年反攻』計畫,誰知一個又一個五年過去了,父親那一輩的叔叔伯伯們,再也無法踏上故鄉土地。」換言之,一度做為中繼安置的眷村,反而成為第一代外省移民終老之地。

全盛時期,全台共有879個眷村散落北中南各地,總戶數多達98,535戶。有趣的是,每一個眷村的命名,都與軍種單位息息相關,無論對內、對外都是種精神象徵與認同,例如「陸光」、「莒光」、「精忠」、「力行」等屬於陸軍眷村;「大鵬」、「虎嘯」、「凌雲」等則屬空軍眷村;「海光」、「潛龍」等為海軍眷村;「飛駝」、「明駝」則為聯勤單位,「憲光」顧名思義是憲兵眷村。

大時代的產物 眷村寫下不凡歷史

組成特殊半封閉 獨有文化漸漸融入大眾

當所有國防經費都投注在反共建設上,眷村興建只能就地取材或接受美援,因此不乏以木材、竹籬、石灰與瓦片做為眷舍主要建材原料,屋頂結構多採便宜又快速的魚骨式,如桃園龜山憲光二村即採此種結構,當地駐地工作站人員指出,最快三天就可以蓋好一間,而戶與戶之間作為屏障的竹籬笆,也成眷村另類代名詞。

眷村匯集中國不同省份移民、語言、風俗乃至於飲食習慣,不論是在生活空間或居民組成上均自成一格,形成半封閉體系。也因為如此,融合各地方言的眷村有了不同於其他區域的俚語,被稱為「眷村土話」或是「眷村黑話」,像是「哈啦」、「上道」、「打槍」、「海扁」、「把風」等詞彙,儘管從字面上看不出意義,但久而久之也融入普羅大眾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