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期 好房網雜誌 2018.Jun
評論數

細說台北古城(上)大龍峒陳悅記祖宅

經商致富 發跡大龍峒

我在代表陳家與台北市政府折衝的子孫裡,發現了前台視主播陳玠甫的身影,他是陳悅記家族其中一位舉人陳維英哥哥陳維藜的第九代後人。「陳家沒有人不同意把房子修好,是有人有不同意見,但不是反對修復喔!」坐在大龍峒保安宮旁四十四坎遺址上的咖啡館裡,這位離開新聞圈後依舊到處奔忙的陳家子孫表情嚴肅地說:「是以前市政府把東西修壞了,把聖旨盒和牌匾都弄不見,上好的肖楠木也變成了杉木,(有意見的)還敢讓政府修嗎?」

陳是台灣第一大姓,而這支陳家在板橋林家發跡之前,曾經是台灣最顯赫的家族,恭、寬、信、敏、惠五大房土地資產都多得嚇人。大龍峒一帶陳家土地甚多,孔廟大半土地是陳家捐的。此外,陳玠甫一時間能想到的還有以前的圓山動物園、內湖垃圾山所在的葫洲里一帶、從前老國代住的大湖山莊等等。他說:「我知道的也只是我阿祖(捐地建孔廟的)陳培根那時的地而已,阿祖上一代還好幾房呢!」

「陳悅記」不是某位陳家祖先的名字,而是家族商號及公業的統號。二百多年前蓋這間陳悅記祖厝的人叫陳遜言,是陳悅記家族渡海來台祖先陳埰海的長子。陳埰海是福建泉州同安縣人,由於同安生活艱苦,天災又多,不得不搭船到台灣,落腳淡水後先當醫生,自己雖窮,還是經常免費幫人看病。幾年後,三個兒子也陸續渡海前來,先在淡水河一帶替人耕田,父子們共同經營協和商號等店鋪,賣米、布、樟腦等物資,長子陳遜言後來靠經營船頭行(船運)與木材買賣累積了可觀的財富,而做買賣的地方就是大龍峒四十四坎。

「陳遜言發家後捐了很多糧食到福建家鄉賑災,因此當時陳家是唯一不用成立郊行(行會組織)就可以做海上貿易的家庭。」陳玠甫說。

四十四坎是清朝嘉慶年間(大約1802年左右)大龍峒當地包括陳遜言在內六個富裕人家買下興建保安宮後剩下的上好建材蓋的四十四間店鋪,在民國三十四年的台北市航測影像圖上我們還看得到從保安宮左邊整齊延伸到現今迪化街二段的這一排店鋪,這四十四間店鋪的格局、式樣、深度與大小都一模一樣。五年後,陳遜言就在當時稱作「港仔墘」的地方,用上好的肖楠、烏心石、牛樟等木料,以及從閩南進口的石材與磚瓦蓋了現在的陳悅記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