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期 好房網雜誌 2018.Apr
評論數

地震、火災難逃生 老屋潛藏四大危機

政府1974年明訂《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對於建築耐震係數有初步規定,直到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強震讓建築應聲倒塌,死傷慘重,再針對設計地震力作通盤修改,將全台劃分為兩大震區,雙北市、基隆、桃園、部分高雄及屏東為乙區,其餘各縣市為甲區,乙區的建築物耐震係數為0.23g(可承受五級震度),甲區耐震係數則為0.33g(可承受六級震度)。

所謂的耐震係數0.33g,是指房屋承受的水平加速度到達0.33g330gal)時,建築物會龜裂、部分毀壞,但仍在可修護範圍內,整體結構還算完整,建物裡的人可以安全離開。

結構技師戴雲發分析,歷年震後災情以大L、大T、大U型社區倒塌風險最高,容易產生平面扭轉效應,所以建議避免挑選九二一前設計興建的此類型物件,若已入住此種房屋,震後更該細細地查看柱子、牆面及其他毀損狀況,若有必要得請專業技師查勘,避免發生建築倒塌憾事。

危機2:結構脆弱+頂加負重 雪上加霜

胡偉良指出,老屋建築結構本就脆弱,每增加一層加蓋,等同一樓立柱得多增加3050%負重力,一旦騎樓柱子脆化不堪使用,強震一來容易變成「軟腳大樓」。

早期興建的四、五層樓老舊公寓,通常基礎型態是採獨立基腳,他指出,這種大樓不利於抗震防災,尤其大台北地區位處盆地鬆軟土層,每根柱子的承載能力本已不足,再加上屋頂增加違建後,柱子和基礎的負荷又大幅增加,整體屋況難以維持。

他依據房屋結構承載力計算道,「每加蓋一層樓,柱子的負載至少增加30%,加蓋兩層至少增加60%的負荷,倘若屋頂加蓋作為隔間套房時,負荷更重」,若一樓為了做生意方便,敲掉外牆改裝落地窗,就成了典型的「軟腳蝦建築」,遇到強烈地震將會十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