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 好房網雜誌 2018.Jan
評論數

庶民文化傳遞美好祝福 信仰串起艋舺世世代代

累積三百年文化底蘊 北中南三區各有風景

祭典現場不乏新舊文化撞擊,事實上,爬梳艋舺三百年文化歷史,早年的開拓者以泉州晉江、惠安、南安三縣移民最多,因泉州人善於經商,艋舺商人組成「郊行」與大陸沿海地區往來貿易,一度商船如林,貿易鼎盛。

然而,隨著淡水河道淤淺,發生多次械鬥,加上當地居民保守排外,排斥鐵路建設,拒絕外商進入,導致艋舺日漸沒落,被北方大稻埕所取代。「大稻埕就像早年的美利堅合眾國,艋舺則像大英帝國。」高傳棋如此巧妙比喻,這也是為何台語俗諺稱「艋舺若要再興,淡水河就要清」。

從街廓空間來看,萬華可分為北、中、南三區,北萬華以西門町商圈為核心,聚集青少年流行文化與電影產業;中萬華涵蓋龍山寺、萬華車站、大理商圈等,是全台最早的官定工業區,以服飾與鐘錶批發業為主;南萬華又稱「加蚋仔」,早年生產茉莉花、麻竹筍與豆芽菜,現有全國最大的批發市場,以及全台最早的飛機場與軍眷國宅聚落。

包羅六十種產業聚落 小巷裡都是故事

從艋舺龍山寺、祖師廟到青山王宮,高傳棋點出:「廟與廟之間自然形塑出各種與生老病死有關的老市街,包括以佛具為主的艋舺舊街、金紙業與嫁妝行聚集的艋舺新街,以及龍山寺後方的棺材、紙糊產業、青草巷……。」此外,艋舺也是全台三一九鄉鎮中祖祠密度最高的,豐厚底蘊值得後輩細細探尋。

算一算,萬華有多達六十種產業聚落,彼此緊密串聯,環南家禽、第一果菜、台北魚市三大批發市場,衍生三千餘家食材加工廠,哺育五百八十萬大台北地區民眾。熱鬧的祭典,絕非曇花一現的文化大拜拜,而是汲取庶民養分,交融歷史與日常的生命展現,也見證萬華的世代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