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 好房網雜誌 2016.Jun
評論數

晴山藝術中心 藝術新銳養成地

撰文:呂映樓 攝影:陳韋帆
阿波羅大廈是台灣畫廊聖地,在台灣的藝術市場最活絡的時候,阿波羅大廈裡的藝廊數量超過五十家,如今細數一樓的門牌數,藝廊已剩寥寥五、六家,晴山藝術中心在裡頭經營了二十幾年,即使面對景氣最不好的時候,依然穩著自己的步伐,互相彼此期勉鼓勵著。
逛藝廊
▲新銳藝術家林經哲(右)在研究所畢展中被陳仁壽(左)挖掘。
陳仁壽,美術圈的人習慣稱呼他為壽哥。他說,晴山藝術中心能夠生存至今,背後出主意的陳仁山功不可沒,陳仁山是陳仁壽的親哥哥,他們對藝術都有濃厚的興趣,「現在想想,在那個年代敢開畫廊,其實也挺冒險的,我哥哥想法多,而我是實際操盤的人。」
有趣的是,兩人念的都是和藝術構不著邊的化工和管理,兩兄弟在蘇聯解體時進出美國,買下了許多俄羅斯畫家的寫實作品,當時台灣的媒體環境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他們首先取得了和台北新光三越合作的大型展覽機會,為開設晴山藝術中心奠下基石。
走過景氣的高山低谷
始終不減信心和熱情
一九九三年,晴山藝術中心成立,陳仁山和陳仁壽藉著在美國賓州藝術學院的人脈,開始認識不少受到俄羅斯寫實風格影響的知名中國藝術家,例如涂志偉、張文新等人,陳仁山利用課餘時間親自拜訪他們,藉著談論美術史的契機,建立藝術家對自己的信任基礎。
陳仁壽憶及當時的狀況,「那時候的阿波羅大廈曾風光過, 假如我是畫家,拎著我的作品,大樓裡碰到的畫廊老闆可以立刻用現金買下我的作品,轉身後他又遇到另一個畫廊老闆,立刻再轉售出去,掛到畫廊後,收藏家再以更高的價錢買回家,這就是『一日三價』。」
「一八九八到一九九一這兩年真的蠻瘋狂的,我都會用這個故事來勉勵自己和藝術家,誰也不知道那個時機點還會不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