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好房網雜誌 2014.Mar
評論數

趙怡/權貴 vs. 庶民

權貴 vs. 庶民年台灣的政治氣氛濃烈異常,令人焦躁不安。選戰還沒開打,各路人馬就雷鼓交鳴,捉對廝殺,外加媒體炒作,名嘴幫腔,讓無奈的小市民摸不著頭腦,也看不清真相。不過有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就是「平民與權貴對決」的態勢愈益明顯,而前者的聲勢猶大於後者,說明台灣社會「庶民時代」終於來臨。

庶民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指封建制度下與貴族有明顯不同權利義務和法律對待的平民;無獨有偶地,同一時期在西方古羅馬社會中,也出現「Plebs」一詞,把普通市民和貴族及奴隸作了清楚分隔。後來,不論在東西方都有大批庶民因戰役中表現優異而擠入貴族階層,而這些「庶民英雄」對家國社稷的貢獻,也大幅提昇了一般平民的地位。尤其中國實施科舉制度以後,讀書人只要具備才識韜略,十年寒窗,一舉成名,「雖布衣可為卿相」;至於武人,處於亂世之中,但能立下累累戰功,何患不能有一天權杖在握,躍入王侯門第?

照說進入民主法治時代,人人生而平等,更無貴賤之分;唯台灣社會深受西方資本主義影響而日益兩極化,故而官宦權勢或豪富之流與平常百姓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若同時參與政治選舉,更顯得強弱懸殊,所以過去民選首長或民代,若非擁有雄厚政治或經濟資源者很難脫穎而出。

千禧年後又出現了另一個轉折。由現代科技觸發的傳播革命逐漸把資訊的控制權和主動權、社會的話語權和參與權從結構的上層下放,使得長期居於弱勢的普羅大眾能夠翻身上台,搖身一變而為流行時尚與公共議題的主導者。近年來,世界各地都有草根型的新潮人物崛起,不論其為擂臺歌星、網路寫手、街頭英雄、素人畫家等等,率皆為出身平凡、原本無籍籍名的小民,有如西方人習稱的girl next door ;而這類庶民百姓一旦登上舞台,往往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和驚人的爆發力,比挾著浩大聲勢與資源的名流顯貴更容易得到一般民眾的認同與好感。

可以預知的是,當庶民時代降臨時,權貴身上的烙印將由榮耀的標識淪為原罪的鐵証;這到底算是時代的進步,遲來的正義?還是另一波階級不平等的起點?或將成為選戰背後耐人尋思的課題。